①介词(➊在,如“生~北京”;➋到,如“荣誉归~老师”;➌对,如“勤~学习”;➍向,如“出~自愿”;➎给,如“问道~盲”;➏自,从,如“取之~民”;➐表比较,如“重~泰山”;➑表被动,如“限~水平”)。
②后缀(➊在形容词后,如“疏~防范”;➋在动词后,如“属~未来)。
③姓。
动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往;去。
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 《书·大诰》
3.取。
take;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 —— 《诗·豳风·七月》
4.如;好像。
look;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 —— 《易·系辞下》
于何(如何)
介词
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in, at, etc.;
捐金于野。 —— 《后汉书·列女传》成于机杼。射于家圃。 —— 宋· 欧阳修《归田录》葫芦置于地。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 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 —— 清· 姚鼐《登泰山记》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for, etc.;
告之于帝。 —— 《列子·汤问》何有于我。 —— 《论语》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唐· 韩愈《师说》言于李愬。 —— 《资治通鉴·唐纪》语于富者。 ——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3.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
from;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4.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by;
不拘于时。 —— 唐· 韩愈《师说》苦于多疾。 —— 宋· 苏轼《教战守》伤于缚者。 —— 清· 方苞《狱中杂记》择于自然。 ——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5.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than;
甚于妇人。 —— 《战国策·赵策》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同于真。 ——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同于幻。近于自然。 —— 蔡元培《图画》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6.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
to, etc.;
荣誉归于教练
7.表示相对的位置 。
in;
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8.姓。
1.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以至于寸。 —— 《后汉书·列女传》越于诸侯。 —— 《国语·晋语》
2.又。
以免于难。可以免于难。
3.“於”
4.另见 yū。
动
1.去、往。
《文选•曹植•责躬诗》:“茕茕仆夫,于彼冀方。”
2.取。
《诗经•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尔索绹。”《孟子•万章下》:“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介
1.在。
《仪礼•士昏礼》:“婿立于门外。”
2.以、用。
《左传•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以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
3.对、对于。
《诗经•邶风•泉水》:“有怀于卫,靡日不思。”
4.至、到。
《淮南子•原道》:“以恬养性,以漠处神,则入于天门。”
5.依照。
《书经•盘庚下》:“历告尔百姓于朕志。”
6.为了。
《孟子•万章上》:“唯兹臣庶,女其于予治。”
连
◎和、与。
《书经•康诰》:“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
助
1.用于句首或句中,无义。
《诗经•周南•葛覃》:“黄鸟于飞。”
凤凰于飞。
2.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的语气。
《吕氏春秋•审应览•审应》:“然则先王圣于?”
名
◎姓。如明代有于谦。
叹
◎表示感叹的意思。
《诗经•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
1.介词:(1)引进时间、地点、范围等,相当于“在”。
生于1949年、发源于黄河、耿耿于怀。
2.介词:(2)引进方面、原因、目的。
勇于承担、死于车祸、急于做到。
3.介词:(3)引进方向、目标。
言归于好、嫁祸于他人、献身于教育。
忠于国家、有益于人民、无济于事。
5.介词:(5)引进比较的对象。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高于楼台。
6.介词:(6)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死于枪手、限于篇幅,暂不刊登、国家队竟败于默默无闻的队伍。
7.介词:(7)引进来源、起点,相当于“從”、“自”。∥也作“於”(陆⃝今不用)。
青出于蓝、佛教发源于印度。
8.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无意义。
凤凰于飞、之子于归。
9.姓。
卷别 :正文・子集上 部首:二部
武英殿刻本: 第182頁,第5字
同文書局本: 第86頁,第6字
標點整理本: 第11頁,第11字
音《唐韻》:羽俱切;《集韻》、《韻會》、《正韻》:雲俱切,𡘋音迂。《爾雅・釋詁》:于,曰也。
义又,往也。《書・大誥》:民獻有十夫,予翼以于。《詩・小雅》:王于出征。
义又,《儀禮・士冠禮》:宜之于假。【註】于,猶爲也,宜之見爲大矣。又,《禮・聘禮》:賄在聘于賄。【註】于讀曰爲,言當視賓之禮而爲之財也。又,司馬相如〈長門賦・敘〉:因于解悲愁之辭。
义又,未定之辭。《公羊傳・僖二十八年》:歸于者何?歸于者,罪未定也㊟〔「歸于者何」下、「歸于者」上有「歸之于者,罪已定矣」。原文作:歸于者何?歸之于者,罪已定矣!歸于者・罪未定也〕。
义又,行貌。韓愈〈上宰相書〉:于于焉而來矣。
义又,于于,自足貌。《莊子・應帝王》:其臥徐徐,其覺于于。
义又,鐘兩口之閒曰于。《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爲鐘,兩欒謂之銑,兩銑謂之于㊟〔「兩銑謂之于」,原文作:銑間謂之于〕。
义又,《前漢・元后傳》:衣絳緣諸于。【註】大掖衣也。
义又,《唐書・元德秀傳》:明皇命三百里內刺史、縣令以聲樂集,德秀惟樂工十人,聮袂歌〈于蔿于〉。
义又,草名。《爾雅・釋草》:茜,蔓于。【註】生水中,一名軒于。司馬相如〈子虛賦〉:菴閭軒于。
义又,木名。《爾雅・釋木》:棧木,于木。【註】僵木也,江東呼木船。
义又,淳于,縣名。今密州安丘縣,古淳于國。
义又,姓。周武王第二子邘叔之後,以國爲氏,後因去邑爲于。又,淳于、宣于、鮮于、多于、鬭于皆複姓。又,三氏姓。勿忸于、阿伏于。見《魏書・官氏志》。
义又,助語辭。《詩・召南》:于沼于沚。【朱傳】于,於也。《周易》、《毛詩》於皆作于。于、於古通用。
音又,《集韻》:邕俱切,音紆 —— 廣大貌。《禮・檀弓》:邾婁考公之喪,徐君使容居來弔含。有司曰:諸侯之來辱敝邑者,易則易,于則于,易于雜者,未之有也。【又】〈文王世子〉:周公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仲尼聞之曰:爲人臣者,殺其身有益于君則爲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俱與迂通。
音又,《正韻》:休居切,與吁通 —— 歎辭。《詩・周南》:于嗟麟兮。
〔于〕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上,康熙部首是二部。
〔于〕字拼音是yú,独体字,五行属土。
〔于〕字造字法是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是超过。
〔于〕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ú] ⑴ 介词(➊在,如“生~北京”;➋到,如“荣誉归~老师”;➌对,如“勤~学习”;➍向,如“出~自愿”;➎给,如“问道~盲”;➏自,从,如“取之~民”;➐表比较,如“重~泰山”;➑表被动,如“限~水平”)。⑵ 后缀(➊在形容词后,如“疏~防范”;➋在动词后,如“属~未来)。⑶ 姓。
卷别卷五上反切羽俱切頁碼第151頁,第12字續丁孫
異體亐、于
於也。象气之舒亏。从丂从一。一者,其气平之也。凡亏之屬皆从亏。
鉉注今變隸作于。
附注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契文不从丂、一,其字形何以作于,無義可說。卜辭用于與經傳于字同義,皆以示所在。」
卷别卷九反切員湏反頁碼第386頁,第3行,第1字述
於也,象气之舒亏。從丂,從一。一者,其气乎之也。凡亏之屬,皆從亏。
鍇注臣鍇曰:「試言于,則口气直平出也。」
卷别卷五上反切羽俱切古音第二部頁碼第815頁,第3字許惟賢第362頁,第7字
於也。
段注於者,古文烏也。烏下云:孔子曰:烏亏呼也。取其助气。故以爲烏呼。然則以於釋亏,亦取其助气。《釋詁》、《毛傳》皆曰:亏,於也。凡詩,書用亏字。凡《論語》用於字。葢于於二字在周時爲古今字。故《釋詁》、《毛傳》以今字釋古字也。凡言於皆自此之彼之䛐。其气舒于。《檀弓》。易則易。于則于。《論語》。有是哉。子之于也。于皆廣大之義。《左傳》。于民生之不易。杜云:于,曰也。此謂假于爲曰:與《釋詁》于曰也合。
象气之舒亏。从丂。从一。一者,其气平也。
段注气出而平。則舒于矣。羽俱切。五部。按今音于,羽俱切。於,央居切。烏,哀都切。古無是分別也。自周時巳分別於爲屬辭之用。見於羣經《爾雅》。故許仍之。
凡亏之屬皆从亏。
于,於也。以今(漢)字釋古。
于,於也。以今字釋古字之例。于訓往者,詞之往也。然于亦可訓往。毛傳「之子于歸」「于」皆訓往,古只作于,後魚陽對轉為往。于轉為往,紆轉為枉、㝼轉為尤。凡對轉者,此部無鼻音,轉入有鼻音之部曰對轉。如于無鼻音,轉為往則為有鼻音矣。
於也。「于,於也」者,以今字釋古字。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300頁,第7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399頁,第3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309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198頁,第7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189頁,第3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675頁,第2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1187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2703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988頁,第2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120頁,第13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196頁,第5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1560頁,第2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5085頁【補遺】第16748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1673頁,第2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407頁【崇文】第1625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601頁 |
17 | 說文新證 | 第395頁,第1字 |
18 | 章授筆記 | 第204頁,第6字 |
19 | 古字詁林 | 第五冊,第54頁,第1字 |
20 | 古字釋要 | 第487頁,第6字 |
英语:in, on, at; go to; surname
德语:an, als, aus, bei, in, von, zu
法语:dans, à, de, par, que, (nom de famille Yu), en, dans, pour, par
商 甲骨文 𠂤宾间
商 甲骨文 宾组
商 甲骨文 历组
商 甲骨文 何组
商 甲骨文 无名组
商 甲骨文 黄组
商 甲骨文 劣体类子卜辞
西周 甲骨文 西周
春秋 玉书 侯马盟书
春秋 篆书 石鼓文
楚〔战国〕 简 包山
楚〔战国〕 简 子弹库
楚〔战国〕 简 新蔡葛陵
楚〔战国〕 简 郭店
楚〔战国〕 简 港中大
楚〔战国〕 简 上博
秦 简 放马滩
秦 简 睡虎地
秦 简 龙岗
汉 简 张家山
汉 石经 熹平石经
魏 石经 三体石经
魏 传抄 三体石经
魏 传抄 春秋僖公石经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宋 传抄 隶释 隶续
宋 传抄 汗简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宋 传抄 三体阴符经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宋 传抄 古文砖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于,通用规范汉字,一级汉字,序号0024,拼音是(yú),一部,共3画,象形字,独体字,五行属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