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高而上平,形容秃山,泛指秃。~鹫。“蜀山~,阿房出。”
②高高地突起。~然(a。高高突起的样子;b。突然;c。昏沉无知的样子)。突~。
③中国元曲中用作发语词。~那。~的( dì )(a。这,这个;b。怎么,怎的;c。突然)。
形容词
1.指事。从一,在人上。人头上一横,表示高平。本义:高耸特出的样子。
2.同本义。
towering and level;
兀,高而上平也。 —— 《说文》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兀岸(直耸挺拔);兀嵝(险峻)
3.光秃(如毛发)的。
bald;
蜀山兀。 —— 唐· 杜牧《阿房宫赋》
兀首(头发脱落)
4.茫然无知。
utterly ignorant;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天。 —— 柳宗元《读书》
兀兀陶陶(醉酒);兀楞楞(痴呆)
5.不够稳定 。
unstable;
兀突突(形容心跳不安)
6.独立。
independent;
焉有翡翠横肩,援琴合膝,而能兀焉自立者也? —— 清· 吴从先《金小品传》
7.昏沉 。
dazed;
兀兀腾腾(昏昏沉沉)
动词
◎动摇,摇晃 shake兀其根本而能全于长世者也。——《后汉书》
副词
1.还;仍然;到目前依旧 。
still;
兀子(仍然;还);兀自(兀子。还,仍然)
2.笔挺地 。
upright;
兀坐(端坐)
代词
1.这,那 。
this; that;
兀是谁(那是谁;这是哪一位);兀底(这;这个);兀得(这个;这)
2.[名]∶姓。
3.另见 wū。
1.——“兀秃” wūtu:同“乌涂” wūtu。
2.另见 wù。
◎读音ek。[~ 𤘢]牛轭。
形
1.高耸特立。
唐•刘禹锡〈九华山歌〉:“君不见敬亭之山黄索漠,兀如断岸无棱角。”
2.光秃。
唐•杜牧〈阿房宫赋〉:“蜀山兀,阿房出。”
兀鹰。
副
1.尚、仍、还。
《水浒传•第九一回》:“黑旋风李逵兀是火剌剌的只顾砍杀。”
2.浑然无知的样子。
《文选•陆机•文赋》:“兀若枯木,豁若涸流。”唐•李白〈月下独酌〉诗四首之三:“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3.不安的样子。
汉•傅毅〈舞赋〉:“兀动赴度,指顾应声。”
兀兀难安。
动
◎动摇、飘荡。
《后汉书•卷七四下•袁绍传》:“未有弃亲即异,兀其根本,而能全于长世者也。”宋•苏轼〈好事近•湖上雨晴时〉词:“独棹小舟归去,任烟波飘兀。”
缀
◎加在代词前形成复词。
兀那、兀谁。
1.高耸特立。
兀立。
2.光秃。
兀鹰。
3.仍;还。
兀是、兀自。
4.姓。
◎参见【兀突】。
卷别 :正文・子集下 部首:儿部
武英殿刻本: 第280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123頁,第2字
標點整理本: 第50頁,第2字
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五忽切,音杌。《說文》: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
义又,刖足曰兀。《莊子・德充符》: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仲尼曰:無趾,兀者也。
义又,柳宗元〈晉問篇〉:乗水潦之波,以入於河而流焉,盪突硉兀。【註】危石也。
义又,兀兀,不動貌。韓愈〈進學解〉:常兀兀以窮年。
音又,《正韻》:臬兀,不安也。亦作卼。《易・困卦》:于臲卼。
义又,姓。《韻會》:後魏改樂安王元覽爲兀氏。
义又,《韻會》或作掘。《莊子・齊物論》:掘若槁木。
〔兀〕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儿部。
〔兀〕字拼音是wù,上下结构,可拆字为一、儿,五行属土。
〔兀〕字造字法是指事。从一,在人上。人头上一横,表示高平。本义是高耸特出的样子。
〔兀〕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wù] ⑴ 高而上平,形容秃山,泛指秃⑵ 高高地突起⑶ 中国元曲中用作发语词
卷别卷八下反切五忽切頁碼第282頁,第1字續丁孫
高而上平也。从一在儿上。讀若敻。茂陵有兀桑里。
附注林義光《文源》:「兀,蓋與元同字。」
卷别卷十六反切吾忽反頁碼第714頁,第4行,第1字述
高而上平也。從一在儿上。讀若夐。茂陵有兀桑里。
卷别卷八下反切五忽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1617頁,第1字許惟賢第709頁,第4字
高而上平也。从一在儿上。
段注儿各本作人。今正。一在儿上。高而平之意也。凡从兀聲之字多取孤高之意。
讀若夐。
段注夐今韵在四十四諍。古音在元寒部。今韵十月者,元之人也。兀音同月。是以跀亦作𧿁。其平聲讀如涓。在十四部。今音五忽切。
茂陵有兀桑里。
段注《地理志》右扶風有茂陵縣。《郡國志》同。許多言鄉言亭。此言里者,葢周秦舊名。
兀,物体高但上部平坦。字形采用“一、人”会义,表示“一”在“人”之上。诗音像读“敻”。茂陵县有一个叫“兀桑里”的地方。
殷金文族徽像人側形而大其首,強調人的頭部。字應與元字相當。在六書中屬於獨體象形。篆文分析為從一在儿上。從一是由金文化點為橫的變形。字切割為二部件來理解,可商。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554頁,第2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706頁,第2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537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360頁,第8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340頁,第8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227頁,第2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097頁,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4279頁,第2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1815頁,第2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219頁,第8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351頁,第3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2925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8618頁【補遺】第17292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2517頁,第5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739頁【崇文】第2953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156頁 |
17 | 古字詁林 | 第七冊,第731頁,第1字 |
18 | 古字釋要 | 第822頁,第3字 |
英语:to cut off the feet
德语:glatzköpfig (Adj), kahl (Adj), nackt (Adj), nüchtern (Adj), aufragen (Adv), hervorragen (Adv), hochragen (Adv), Wu (Eig, Fam)
法语:haut plateau, (exclamation)
魏 石经 三体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兀,通用规范汉字,二级汉字,序号3503,拼音是(wù),儿部,共3画,会意字,上下结构,五行属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