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體長十餘釐米,銀灰色,側扁,生活在海中。亦稱“黑背鯷”。
名
1.动物名。鱼纲鳀科。银灰色,体长侧扁,体侧有一条银白色纵带。为群集于浅海的小型鱼类。盛产于东海、黄海。
2.中国古代种族之一。分布于东方海中。
《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下》:“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鱼名。全球有百余种,少数为淡水种,余为海水种。体型小,侧扁而长,背青绿色,腹银白色。有群游性、趋光性和洄游性。是重要经济性鱼类。台⃝也作“苦蚵仔”。陆⃝也作“日本鳀”。
卷别 :正文・亥集中 部首:魚部
武英殿刻本: 第3529頁,第6字
同文書局本: 第1473頁,第29字
標點整理本: 第1471頁,第14字
音《唐韻》:杜奚切;《集韻》:田黎切;《正韻》:杜兮切,𡘋音題 —— 同「鮷」。《博雅》:鮎也。《類篇》:魚重千斤。《戰國策》:鯷冠秫縫。【註】鯷,大鮎,以其皮爲冠。
义又,《前漢・地理志》:會稽海外有東鯷人。
音又,《廣韻》、《集韻》𡘋是義切,音䜴。又,《廣韻》:特計切;《集韻》:大計切,𡘋音弟。又,《集韻》:上紙切,音是 —— 義𡘋同。
〔鯷〕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中,康熙部首是魚部。
〔鯷〕字拼音是tí,左右结构,可拆字为魚、是。
〔鯷〕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tí] ⑴ 〔~魚〕體長十餘釐米,銀灰色,側扁,生活在海中。亦稱“黑背鯷”。
卷别卷十一下反切杜兮切頁碼第388頁,第5字續丁孫
大鮎也。从𤋳弟聲。
卷别卷二十二反切敵圭反頁碼第939頁,第7行,第2字述
大鮎也,從魚弟聲。
卷别卷十一下反切杜兮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2312頁,第2字許惟賢第1006頁,第3字
大鮎也。从魚。弟聲。
段注此字詩《爾雅・釋文》、《廣韵》作鮧。从夷。《文選・蜀都賦》及《玉篇》作鮷。未知孰是。以夷弟篆體易譌也。《山海經》傳曰:今亦呼鮎爲䱱。《字林》曰:靑州人呼鮎鯷。郭注《爾雅》曰:鮎別名鯷。江東通呼鮎爲鮧。葢鮷鯷䱱三形一字。同大兮反。而鮧則別一字,別一音。不當合而一之。杜兮切。十五部。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766頁,第12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979頁,第3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737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508頁,第9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460頁,第14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691頁,第4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861頁,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5728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461頁,第3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304頁,第33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489頁,第5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4072頁,第2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1438頁【補遺】第17740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2314頁,第1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013頁【崇文】第4049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658頁 |
17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第392頁,第2字 |
18 | 古字釋要 | 第1073頁,第13字 |
英语:anchovy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鯷,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Unihan编码U+9BF7,拼音是(tí),魚部,共20画,左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