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
◎(形声。从艸,韦声。本义:芦苇) 同本义。
reed;
苇,大葭也。 —— 《说文》震为萑苇。 —— 《易·说卦》
苇车(简陋的柴车);苇杖(蒲鞭,用以施轻刑的草鞭子);苇索(一种用蒲苇编结而成的绳索。古代于年节时,将苇索装结于门上,以祛除邪鬼、邪气);苇茭(苇草编织的绳索);苇戟桃杖(用芦苇做戟,以桃木制杖。为古代祛除恶鬼的物品);苇荻(苇苕。芦苇);苇莞(苇草和蒲草。亦指这两种草编成的席子);苇带(用苇草编成的衣带);苇笮(用苇草制成的绳索。笮,竹索);苇薄(苇席)
卷别 :正文・申集上 部首: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501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1045頁,第28字
標點整理本: 第1014頁,第15字
音《玉篇》:禹鬼切;《集韻》:羽鬼切,𡘋音偉。《說文》:大葭也。《詩・衞風》:一葦航之。《風俗通》:除夕飾桃人,垂葦交,畫虎于門。《後漢・袁閎傳》:爲沛相,乗葦車。
义又,山名。《水經注》:江水浦東有葦山。
音又,《類篇》:于非切,音闈。《爾雅・釋草》:葦,𧃝芀。謝嶠讀作平聲。
音又,《篇海》:于貴切,音胃。《莊子・列禦𡨥》:緯蕭而食。亦作葦。
〔葦〕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葦〕字拼音是wěi,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艹、韋。
〔葦〕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wěi] ⑴ 芦苇。《説文•艸部》:“葦,大葭也。”《廣韻•尾韻》:“葦,蘆葦。”宋沈括《夢溪補筆談》卷三:“予今詳諸家所釋,葭、蘆、葦,皆蘆也。則菼、薍、萑,自當是荻耳。”《詩•豳風•七月》:“七月流火,八月萑葦。”孔穎達疏:“初生為葭,長大為蘆,成則名為葦。”《漢書•終軍傳》:“南越竄屏葭葦,與鳥魚同羣,正朔不及其俗。”唐顧況《宿湖邊山寺》:“蒲團僧定風過席,葦岸漁歌月墮江。”⑵ 变动貌。《漢書•王莽傳中》:“懼然祗畏,葦然閔漢氏之終不可濟。”顔師古注:“葦然,變動之貌也。”⑶ 通“緯”。编织。《莊子•列禦寇》“河上有家貧恃緯蕭而食者”唐陸德明釋文:“緯,織也。蕭,荻蒿也。織蕭以為畚而賣之。本或作葦。”
卷别卷一下反切于鬼切頁碼第30頁,第10字續丁孫
大葭也。从艸韋聲。
卷别卷二反切于虺反頁碼第105頁,第5行,第1字述
大葭也。從艸韋聲。
卷别卷一下反切于鬼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180頁,第6字許惟賢第78頁,第14字
大葭也。
段注《夏小正》曰:未秀則不爲𦼉葦。秀然後爲𦼉葦。《毛傳》曰:八月薍爲𦼉,葭爲葦。許云大葭,猶言葭之已秀者。
从艸。韋聲。
段注于鬼切。十五部。籒文作𦼉。
苇,高大的葭草。字形采用“艸”作边旁,“韦”是声旁。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56頁,第14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91頁,第10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84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41頁,第14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35頁,第3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24頁,第7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42頁,第4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604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193頁,第5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23頁,第26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41頁,第10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337頁,第3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885頁【補遺】第16262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2222頁,第4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03頁【崇文】第409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24頁 |
17 | 古字詁林 | 第一冊,第565頁,第4字 |
18 | 古字釋要 | 第94頁,第12字 |
英语:reed
德语:Schilf, Ried, Reet, Rohr, Schilfrohr (S, Bio), drängen, hetzen (V)
法语:roseau
楚〔战国〕 简 望山
秦 简 睡虎地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苇,通用规范汉字,一级汉字,序号0663,拼音是(wěi),艹部,共7画,形声字,上下结构,五行属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