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

  • 曶的意思



    曶

    拼音:hu 声调:hū 怎么读曶朗读
    总笔画:8 画 部首:日 部
    部外笔画:4 画 结构:上下结构
    五笔:QRJF 仓颉:PHA
    郑码:RYOK 四角:27602
    统一码:4
    笔顺:[35332511] 撇、横折钩、撇、撇、竖、横折、横、横

    基本解释


    疾速;瞬息。

    量词。极小的度量单位名。

    古代朝见时大臣所执的手板,用以纪事,后作“”。

    古代剑名。

    同“”。

    通“”。

    详细解释


    形容词

    疾速 。

    fast;

    曶曶(迅速);曶霍(形容迅疾)

    动词

    轻忽 neglect 用心于内,不求于外,子时人皆曶之。——《汉书》

    名词

    1.极小的量度单位名。

    a measure unit;

    夫数出于杪曶,以成毫厘,毫厘积累,以成分寸。 —— 《后汉书》

    2.曶鼎。西周中期青铜器。高二尺,围四尺,深九寸,款足作牛首形。

    a kind of vessel;

    3.笏的古字 [ancient word of 笏]。

    极微小的数。

    《续汉书志•第二•律历志中》:“夫数出于杪曶,以成毫牦,毫牦积累,以成分寸。”

    疾速的、快速的。

    《文选•扬雄•羽猎赋》:“昭光振燿,蚃曶如神。”《文选•傅毅•舞赋》:“蜲蛇姌袅,云转飘曶。”

    轻忽、忽略。

    《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下•赞曰》:“用心于内,不求于外,于时人皆曶之。”

    1.〈书〉表示动作行为疾速。

    常恐天与地,变化曶已朽(元‧揭傒斯〈春日杂言诗〉七首之一)。

    2.〈书〉极小的数。

    夫数出于杪曶,以成毫牦,毫牦积累,以成分寸(《续汉书志‧第二‧律历志中》)。

    3.〈书〉轻忽。通“”。

    用心于内,不求于外,于时人皆曶之(《汉书‧卷八十七‧扬雄传下‧赞曰》)。

    曶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辰集上 部首:曰部

    武英殿刻本: 第1198頁,第6

    同文書局本: 第502頁,第8

    標點整理本: 第450頁,第4

    唐韻》、《集韻𡘋呼骨切,音忽。說文》:出气詞也。从曰,象气出形。春秋傳》曰:鄭太子曶。〇【按】《左傳》作忽。又,《前漢・古今人表》:中曶。【註】曶與忽同。又,〈揚雄傳〉:於時人皆曶之。【註】師古曰:曶與忽同,輕也。

    又,《韻補》叶許月切,微也。後漢・律曆志贊》:象因物生,數本杪曶;律均前起,準調後發。〇【按】與日部㫚字不同。

    注解

    〔曶〕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上,康熙部首是曰部

    〔曶〕字拼音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勿、曰

    〔曶〕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hū] ⑴ 疾速;瞬息。⑵ 量词。极小的度量单位名。⑶ 古代朝见时大臣所执的手板,用以纪事,后作“笏”。⑷ 古代剑名。⑸ 同“昒”。⑹ 通“忽”。

    曶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五上反切呼骨切頁碼149頁,第13

    𡇆

    異體

    𡇆出气詞也。从曰,象气出形。《春秋傳》曰:「鄭太子曶。」

    𡆳

    異體𡆷𠯳

    𡆳籒文曶。一曰佩也。象形。

    附注段玉裁注:「此與《心部》忽音同義異,忽,忘也……今則忽行而曶廢矣。」「象笏字古作𡇆,許《竹部》無笏。」徐灝注箋:「(𡇆)上屈象椎頭,下象方體,故以為象佩笏形。」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九反切呼乙反頁碼382頁,第1行,第1

    𡆳出气詞也。從曰,象气出形。《春秋傳》曰:「鄭太子曶。」

    鍇注臣鍇曰:「指事,今《左傳》作忽。」

    反切………頁碼382頁,第1行,第2

    籒文曶。一曰佩也。象形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五上反切呼骨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808頁,第1許惟賢359頁,第8

    𡆳出气䛐也。

    段注《玉篇》作󶜂。出气者,其意也。𡇆者,其言也。意內言外謂之䛐。此與《心部》忽音同義異。忽,忘也。若《羽獵賦》蠁曶如神,傳毅《舞賦》雲轉飄曶,漢樊敏碑奄曶滅形皆出气之意。倐𠦪之皃本當用此字。不當作忽忘字也。《楊雄傳》。於時人皆曶之。則假曶爲忽。《古今人表》仲忽作中曶。許云鄭大子曶。則未識名字取何義也。今則忽行而曶廢矣。

    从曰:の象气出形。

    段注呼骨切。十五部。俗作曶。

    《春秋傳》曰:鄭大子曶。

    段注始見《左傳》桓公十年。今字作忽。

    籒文曶。

    段注从口。

    一曰佩也。象形。

    段注按六字當作一曰佩曶也五字。系於象气出形之下,《春秋傳》之上。淺人改易之。致不通耳。下得謂古笏可从口,不可从曰:亦不得謂[⿱の口]象笏形也。《咎繇謨》。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漢書》在治忽作七始訓。《史記》作來始滑。裴駰曰:《尙書》滑字作曶。音忽。鄭曰:曶者,臣見君所秉。書思對命者也。君亦有焉。據此則象笏字古作曶。許《竹部》無笏。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忽然之忽當作此。忽,忘也。

    忽然之忽當作曶,與𠦪聲誼同。曶者,忘也。象笏當作忽,所以備忽忘也,用竹簡,猶今小冊子也。

    出气詞也。忽然字當作曶。忽,忘也,義别。籀文之曶即朝笏之正字。

    曶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296頁,第10字
    2陳昌治本第395頁,第6字
    3黃侃手批第305頁
    4說文校箋第196頁,第10字
    5說文考正第185頁,第6字
    6說文今釋第667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1175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2683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978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119頁,第6字
    11標注說文第194頁,第9字
    12說文注箋第1544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5041頁【補遺】第16743頁
    14通訓定聲第2512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404頁【崇文】第1613頁
    16說文句讀第595頁
    17章授筆記第202頁,第2字
    18古字詁林第五冊,第11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482頁,第3字

    曶的字源字形


    曶(金文·西周·西周早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

    曶(金文·西周·西周早期或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或中期

    曶(金文·西周·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曶(金文·西周·西周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曶(传抄·东汉·说文解字) 东汉 传抄 说文解字

    曶(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曶(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曶(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曶(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传抄 古文四声韵

    曶(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曶(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