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
◎形声。据《说文》,从艸,滋省声。本义:草木茂盛) 同本义 grow 兹,草木多益也。——《说文》 五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素问·五藏生成论》 又
兹兹(增加繁殖。
名词
1.年。
year;
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 《吕氏春秋》
2.草席。
straw mat;
蓐谓之兹。 —— 《尔雅》。注:“兹者,蓐席也。”毛叔郑奉明水, 卫康叔封布兹。 —— 《史记》
3.现在;此时。
now; at present;
兹予大享于先生,尔祖其从与享之。 —— 《书·盘庚上》
代词
1.这个,此。
this;
总兹戎重。 —— 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挥手自兹去。 —— 唐· 李白《送友人》兹游快且愧矣。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而母立于兹。 —— 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兹事体大(此事牵连甚广,关系重大)
2.这里。
here;
文王既没,文在不兹乎? —— 《论语》
3.另见 cí。
副词
◎通“滋”。益,愈加more 由由乎兹免。——《管子·小问》 行地兹远。——《管子·小匡》 赋敛兹重。——《汉书·五行志七》
1.——“龟兹”( Qiūcí):古代西域的国名,唐代征服东突厥时曾在此设郡,旧址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
2.另见 zī。
卷别 :正文・午集上 部首:玄部
武英殿刻本: 第1734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725頁,第3字
標點整理本: 第677頁,第3字
古文: 𢆶
音《廣韻》:子之切;《集韻》、《韻會》:津之切;《正韻》:津私切,𡘋音孜。《說文》:黑也。《玉篇》:濁也、黑也。或作、滋。《左傳・哀八年》:何故使吾水滋。【註】滋,本又作玆,子絲反,《字林》云黑也。
义又,姓。《左傳・定十年》:孔子使玆無還揖對。
义又,《說文》〔徐鍇註〕:借爲玆此字。《爾雅・釋詁》:此也。《書・大禹謨》:念玆在玆。〇【按】《爾雅》、《尚書》本作玆。《正字通》仍《韻會》之譌,攺入茲字註,反駁从𤣥之非,誤;又引孫氏說,今年亦曰今玆,从艸木玆生紀也,尤鑿。
义又,神名。《山海經》:西海陼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靑蛇,踐兩赤蛇,名曰弇玆。
音又,《廣韻》、《集韻》𡘋瑚涓切,音懸 —— 黑也。《左傳・哀八年》〔釋文〕:玆,音𤣥。〇【按】茲、玆二字,音同義別。从𤣥者,子之、瑚涓二切,訓黑也、此也、姓也;从艸者,子之、牆之二切,訓艸木多益也、蓐也,國名。今各韻書互相蒙混,如《廣韻》、《韻會》玆字訓國名,《集韻》玆字訓蓐也,《韻會》、《字彙》、《正字通》玆字訓此也,非當時編輯之譌,卽後人刊刻之誤。《正韻》有玆無茲,合玆、茲二字訓義爲一,尤爲疎漏。今从《說文》幷各書重爲訂正。
〔玆〕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上,康熙部首是玄部。
〔玆〕字拼音是zī,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玄、玄。
〔玆〕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ī] ⑴ 黑,污浊:“何故使吾水~(今本作‘滋’)?”
卷别卷一下反切子之切頁碼第25頁,第26字續丁孫
異體兹
艸木多益。从艸,絲省聲。
附注按:徐鍇繫傳作「絲省聲」。
附注《說文新證》:「『茲』、『玆』應該是同一個字的異寫,都是『𢆶』的分化字。甲骨文、金文無『玆』,只作原形𢆶,多用為指示代詞。戰國文字在𢆶的上部加橫筆(或U筆),作為分化符號,因此分出『玆』字。」
卷别卷二反切則私反頁碼第94頁,第3行,第1字述
艸木多益。從艸,絲省聲。
鍇注臣鍇曰:「此草木之茲盛也。」
卷别卷一下反切子之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154頁,第1字許惟賢第67頁,第2字
艸木多益。
段注《詩・小雅》。兄也永歎。毛曰:兄,茲也。戴先生毛鄭〈詩〉考正曰:茲今通用滋。《說文》茲字說云:艸木多益。滋字說云:益也。韋注《國語》云:兄,益也。詩之辭意言不能如兄弟相救,空滋之長歎而已。按《大雅》職兄斯引傳亦云兄,茲也。
从艸。絲省聲。
段注絲宋本作茲。非也。兹從二玄。音玄。字或作滋。茲從絲省聲。《韵會》作𢆶聲。𢆶者,古文絲字。滋孶鷀皆茲聲。子之切。一部。《經典》茲,此也。唐石經皆誤作茲。
引申為凡多益之字。稔、年皆禾一熟。茲,益也。今兹,兹,年;年,益多,故曰今兹。又引申為今字。
草木多益也,引申為凡多益之稱。今兹者,今年也,自去年言之又多一年也,故曰今兹。由上義又引申為今之義。古人以年、稔之禾熟為年,兹亦同,[兹]訓「此」者,由今兹引申。
草木多益也,引申為凡多益之稱。今兹即今年,自去年言之又多一年也。又引申為今字。
字早見於甲骨文,從二絲。卜辭借為代詞,此也。《廣雅‧釋言》:「茲,今也。」金文字形承甲文,用例亦作「此」,如〈?尊〉的「肆文王受茲大命」。戰國文字有增從艸。《說文》:「茲,艸木多益。从艸,絲省聲。」段注:「今通作滋。」隸、楷字形均承楚簡文字。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48頁,第4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78頁,第9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76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35頁,第2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29頁,第9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04頁,第5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199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492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160頁,第2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20頁,第2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34頁,第6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290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736頁【補遺】第16239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664頁,第2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87頁【崇文】第345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04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44頁,第3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一冊,第486頁,第4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82頁,第8字 |
英语:now, here; this; time, year
德语:hiermit
法语:ceci, maintenant
楚〔战国〕 简 郭店
楚〔战国〕 简 新蔡葛陵
秦 简 睡虎地
秦 简 岳麓书院
汉 简 张家山
魏 石经 三体石经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兹,通用规范汉字,一级汉字,序号1653,多音字,拼音是(zī 或 cí),丷部,共9画,形声字,上下结构,五行属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