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拥,抱持。也作“𢀜”。《説文•氏部》:“𢀜,袌也。㧬,𢀜或加手。”又《手部》:“㧬,𢹬(擁)也。”段玉裁注:“按此篆已見《𠃨部》,為𢀜之或字。”《廣韻•腫韻》:“㧬,抱持。”
②举。《廣雅•釋詁一》:“㧬,舉也。”王念孫疏證:“《漢書•王莽傳》‘㧬茵輿行’顔師古注:謂坐茵褥之上,而令四人對舉茵之四角,輿而行也。”按:今本《漢書》作“挈茵輿行”。
③堆聚或拱出。作画的一种方法。清王士禛《香祖筆記》卷二:“有王秋山者,工㧬畫,凡人物、樓臺、山水、花木,皆于紙上用指甲及細針㧬出,設色濃淡,布境淺深,一法古名畫。”
卷别 :正文・卯集中 部首:手部
武英殿刻本: 第1029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430頁,第11字
標點整理本: 第377頁,第2字
音《唐韻》:居竦切;《集韻》:古勇切,𡘋音拱。《說文》:𢹬也。
义又,𢀜,或加手作𢭤,抱也。本作𢭤。《集韻》亦作𠦕,𡘋與𢀜同。互見工部𢀜字註。
〔㧬〕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中,康熙部首是手部。
〔㧬〕字拼音是gǒng,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巩、手。
〔㧬〕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gǒng] ⑴ 拥,抱持。也作“𢀜”。《説文•氏部》:“𢀜,袌也。㧬,𢀜或加手。”又《手部》:“㧬,𢹬(擁)也。”段玉裁注:“按此篆已見《𠃨部》,為𢀜之或字。”《廣韻•腫韻》:“㧬,抱持。”⑵ 举。《廣雅•釋詁一》:“㧬,舉也。”王念孫疏證:“《漢書•王莽傳》‘㧬茵輿行’顔師古注:謂坐茵褥之上,而令四人對舉茵之四角,輿而行也。”按:今本《漢書》作“挈茵輿行”。⑶ 堆聚或拱出。作画的一种方法。清王士禛《香祖筆記》卷二:“有王秋山者,工㧬畫,凡人物、樓臺、山水、花木,皆于紙上用指甲及細針㧬出,設色濃淡,布境淺深,一法古名畫。”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居竦切頁碼第401頁,第4字續丁孫
異體㧬
𢹬也。从手𢀜聲。
鉉注臣鉉等案:𠃨部有𢭤,與𢀜同,此重出。
附注段玉裁注:「為『𢀜』之或字。」
卷别卷二十三反切矩悚反頁碼第964頁,第2行,第1字述
擁也。從手巩聲。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居竦切古音第九部頁碼第2382頁,第1字許惟賢第1035頁,第1字
𢹬也。从手。𢀜聲。
段注居竦切。九部。按此篆巳見𠃨部。爲𢀜之或字。此不當重出。當是淺人所增。刪之可也。㧬訓擁,則當與擁篆相聯爲文。增之者廁非其所矣。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791頁,第2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008頁,第7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759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525頁,第12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474頁,第2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740頁,第3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939頁,第3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5881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529頁,第1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314頁,第19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503頁,第9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4178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1741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167頁,第2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042頁【崇文】第4165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712頁 |
17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第617頁,第1字 |
18 | 古字釋要 | 第1107頁,第3字 |
英语:to raise; to fold the hands on the breast, to bow, to salute, a method (to pile or to raise up) of painting; (Cant.) to push from behind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㧬,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A,Unihan编码U+39EC,拼音是(gǒng),手部,共10画,上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