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gangj。 鱼刺。
名
1.鱼骨、鱼刺。
《说文解字•鱼部》:“鲠,鱼骨也。”
2.祸害。
《国语•晋语六》:“今治政而内乱,不可谓德;除鲠而避彊,不可谓刑。”《后汉书•卷六五•段颎传》:“昔先零作寇,……始服终叛,至今为鲠。”
动
1.鱼骨刺在喉咙中。
《广韵•上声•梗韵》:“鲠,刺在喉。”《礼记•内则》“鱼去乙”句下汉•郑玄•注:“今东海容鱼有骨名乙,在目旁,状如篆乙,食之鲠人不可出。”
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2.阻塞不通。
南朝梁•庾肩吾〈乱后行经吴邮亭诗〉:“獯戎鲠伊洛,杂种乱轘辕。”宋•苏轼〈张文定公墓志铭〉:“饷道一鲠,兵安所仰食?”
形
◎正直、耿直。
《史记•卷八六•刺客传•专诸传》:“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隋书•卷三九•阴寿传》:“性刚鲠,有不可夺之志。”
1.〈书〉鱼骨;鱼刺。
如鲠在喉。
2.(鱼刺等)卡在嗓子里。
吃慢点,当心让鱼刺鲠著。
卷别 :正文・亥集中 部首:魚部
武英殿刻本: 第3523頁,第4字
同文書局本: 第1471頁,第6字
標點整理本: 第1468頁,第18字
音《唐韻》、《集韻》、《韻會》𡘋古杏切,梗去聲。《說文》本作𩹐,魚骨。《廣韻》:刺在喉。《儀禮・公食大夫禮》〔註〕:乾魚近腴,多骨鯁。《前漢・賈山傳》:祝鯁在後。
义又,《廣韻》:骨鯁蹇諤之臣。《後漢・來歙傳》:太中大夫段襄骨鯁,可任。【註】骨鯁,喩正直也。
义又,《淮南子・地形訓》:蛟龍生鯤鯁。
义又,與梗同。《後漢・殷熲傳》:至今爲鯁。【註】與梗同。
音又,《集韻》:居孟切,音賡 —— 義同。
〔鯁〕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中,康熙部首是魚部。
〔鯁〕字拼音是gě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魚、更。
〔鯁〕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gěng] ⑴ 见“鲠”。
卷别卷十一下反切古杏切頁碼第388頁,第33字續丁孫
異體鯁
魚骨也。从𤋳㪅聲。
卷别卷二十二反切根杏反頁碼第941頁,第7行,第2字述
魚骨也。從魚更聲。
卷别卷十一下反切古杏切古音第十部頁碼第2318頁,第3字許惟賢第1008頁,第9字
魚骨也。
段注故其字从魚。與《骨部》骾字別。而骨骾字亦多借鯁爲之。《爾雅》曰:魚枕謂之丁。魚腸謂之乙。魚尾謂之丙。今益之曰魚骨謂之鯁,魚甲謂之鱗。魚臭謂之鮏。
从魚。㪅聲。
段注古杏切。古音在十部。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768頁,第10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982頁,第2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738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510頁,第8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461頁,第16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696頁,第3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870頁,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5746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467頁,第4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305頁,第24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490頁,第13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4083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1460頁【補遺】第17746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3688頁,第2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016頁【崇文】第4061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663頁 |
17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第399頁,第4字 |
18 | 古字釋要 | 第1075頁,第9字 |
英语:fish bones; honest, upright
德语:offen, unverblümt , Gräten (S)
法语:arête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鯁,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Unihan编码U+9BC1,拼音是(gěng),魚部,共18画,左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