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见“鼹鼠”条。
◎哺乳动物名。外形像鼠,头尖,眼小、耳小,前肢发达,掌心向外,有利爪。毛黑褐色。昼伏夜出,生活于土中,不见日光,故视觉丧失,嗅觉、听觉特别敏锐。善掘土,捕食昆虫。也作“田鼠”、“鼹鼠”。
卷别 :正文・亥集下 部首:鼠部
武英殿刻本: 第3663頁,第20字
同文書局本: 第1529頁,第10字
標點整理本: 第1531頁,第31字
音《廣韻》、《韻會》、《正韻》:於幰切;《集韻》:隱幰切,𡘋音偃。《玉篇》:大鼠也。《廣韻》:似鼠形,大如牛,好偃河而飮水。
音又,《正韻》:鼠名。一曰鼢。《正字通》:鼴,似鼠而小,無尾,黑色,長鼻,一名鼢。以其常偃伏名鼴,以其隂穿地中而行名隱鼠,以其起地若耕名犂鼠 —— 鼴則通稱也。
音又,《集韻》:於蹇切,音嫣 —— 義同。
义亦作偃。《莊子・逍遙遊》作偃。
〔鼴〕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下,康熙部首是鼠部。
〔鼴〕字拼音是yǎ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鼠、匽。
〔鼴〕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ǎn] ⑴ 同“鼹”。
英语:a kind of insectivorous rodent
德语:Maulwurf (S), Mole, Spion (S)
法语:Talpidae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鼴,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Unihan编码U+9F34,拼音是(yǎn),鼠部,共22画,左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