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浸渍。
②煮。
③疏通;疏导。
④水貌。
◎水清。
动词
1.浸渍。
soak;
瀹,渍也。从水,龠声。 —— 《说文》汝齐戒疏蘥而心。 —— 《庄子·知北游》菅筲三,其实皆瀹。 —— 《仪礼》。贾公彦疏:“筲用菅草,黍稷皆淹而渍之。”
2.煮。
boil;
不如西邻之瀹祭。 —— 《汉书·郊祀志》。注;“谓瀹煮新菜以祭。”以汤煮物曰瀹。 —— 《通欲文》兰台架列排曲瓢卷浆,乃羹乃瀹。 —— 南朝宋· 鲍照《园葵赋》
瀹茶(煮茶);瀹茗(煮茶);瀹祭(煮新菜以祭祀)
3.疏通水道,使水流通畅。
dredge;
禹疏九河,瀹 济漯而注诸海。 —— 《孟子·滕文公上》
4.亦泛指引导使畅通。
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 《文心雕龙》
瀹疏(疏浚)
动
1.浸渍。
《说文解字•水部》:“瀹,渍也。”《仪礼•既夕礼》:“菅筲三,其实皆瀹。”唐•贾公彦•疏:“筲用菅草,黍稷皆淹而渍之。”
2.煮。
《玉篇•水部》:“瀹,煮也,内菜汤中而出也。”唐•李洞〈和曹监春晴见寄〉诗:“兰台架列排书目,顾洘香浮瀹茗花。”宋•苏轼〈超然台记〉:“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3.疏濬、疏通。
《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明史•卷八五•河渠志三》:“淮、扬诸水所汇,徐、兖河流所经,疏瀹决排,繄人力是系,故闸、河、湖于转漕尤急。”
◎(一)之又音。
1.〈书〉浸渍。
菅筲三,其实皆瀹(《仪礼‧既夕礼》)。
2.〈书〉烹煮。
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宋‧苏轼〈超然台记〉)。
3.〈书〉疏濬;疏通(河道)。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孟子‧滕文公上》)、淮、扬诸水所汇,徐、兖河流所经,疏瀹决排(《明史‧卷八十五‧河渠志三》)。
卷别 :正文・巳集上 部首:水部
武英殿刻本: 第1573頁,第14字
同文書局本: 第661頁,第16字
標點整理本: 第610頁,第14字
音《唐韻》:以灼切;《集韻》、《韻會》、《正韻》:弋灼切,𡘋音藥。《說文》:漬也。《儀禮・士喪禮》:菅筲三,其實皆瀹。【註】皆湛之湯,不用食道,所以爲敬。
义又,《玉篇》:煮也。《齊民要術》有瀹雞子法。
义又,《篇韻》同「鬻」,謂內肉及菜湯中,薄熟出之。
义又,疏瀹,開滌也。《莊子・知北遊》: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
义又,潭瀹,動搖之貌。
义又,㶒瀹,水流漂疾貌。郭璞〈江賦〉:㶖㴸㶒瀹。
音又,《集韻》:弋笑切,音燿 —— 水淸也。
义《集韻》或作𤅢。
〔瀹〕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瀹〕字拼音是yuè,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龠,五行属水。
〔瀹〕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uè] ⑴ 浸渍。⑵ 煮。⑶ 疏通;疏导。⑷ 水貌。㈡ [yào] ⑴ 水清。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以灼切頁碼第374頁,第8字續丁孫
漬也。从水龠聲。
卷别卷二十一反切胤略反頁碼第915頁,第7行,第2字述
漬也。從水龠聲。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以灼切古音第二部頁碼第2246頁,第4字許惟賢第977頁,第8字
漬也。
段注此葢謂納於汚濁也。故廁於此。《孟子》。瀹濟漯。言浚治其污濁也。瀹與𩱲同音而義近。故皆假瀹爲𩱲。今人曰煠。助甲切。古人曰瀹。亦作汋。詳《𩰲部》。
从水。龠聲。
段注以灼切。二部。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741頁,第1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948頁,第1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713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492頁,第4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447頁,第4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637頁,第5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780頁,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5553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391頁,第2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295頁,第14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473頁,第13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3957頁,第3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1125頁【補遺】第17688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1333頁,第1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982頁【崇文】第3925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602頁 |
17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第211頁,第2字 |
18 | 古字釋要 | 第1042頁,第8字 |
英语:to boil; to wash, to cleanse, to soak
德语:kochen, sieden , reinigen
法语:plonger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瀹,通用规范汉字,三级汉字,序号8067,拼音是(yuè),氵部,共20画,左右结构,五行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