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下巴颏:“相逢应不识,满~白髭须”。
②点头。~首。~之而已。
名词
1.形声。从页( xié ),含声。从“页”,表示与头有关。本义:下巴颏。
2.同本义。
chin;
颔,含也,口含物之车也。 —— 《释名》颐,或曰颔车。 —— 《释名·释形体》绝其颔。 —— 《公羊传·宣公六年》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 —— 《庄子·列御寇》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 —— 《后汉书·班超传》相逢应不识,满颔白髭须。 —— 白居易《东南行》
颔车(齿下骨的别名);颔雪(颔下的白须);颔颏(下巴)
3.位于颈的前上方,相当于颏部的下方,结喉的上方。
submental region;
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 —— 《素问·刺热篇》
动词
1.点头。
nod;
逆于门者,颔之而己。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但微颔之。 —— 宋· 欧阳修《归田录》
颔首;颔头(点头);颔命(接受旨意)
2.摇动 shake。如;颔颐(动动腮巴)
卷别 :正文・戌集下 部首:頁部
武英殿刻本: 第3365頁,第6字
同文書局本: 第1405頁,第10字
標點整理本: 第1398頁,第16字
音《唐韻》:胡感切;《集韻》、《韻會》、《正韻》:戸感切,𡘋音菡。《說文》:面黃也。屈原〈離騷〉:長顑頷亦何傷。【註】顑頷,不飽貌。
义又,顋頷。《逸雅》:頷,含也。口含物之車也。或曰:頰車,亦所以載物也。《前漢・班超傳》:虎頭燕頷。《莊子・說劒篇》:驪龍頷下。又,揚子《方言》:頷頤,頜也,南楚謂之頷。
音又,《正韻》:五感切,音顉 —— 低頭。《左傳・襄二十六年》:衞侯入,逆于門者頷之而已。【註】頷,搖其頭。
音又,《五音集韻》:胡男切,音含 —— 亦面黃也。
〔頷〕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戌集下,康熙部首是頁部。
〔頷〕字拼音是hà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含、頁。
〔頷〕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hàn] ⑴ 见“颔”。
卷别卷九上反切胡感切頁碼第293頁,第6字續丁孫
面黃也。从𩑋含聲。
卷别卷十七反切候坎反頁碼第733頁,第3行,第1字述
面黃也,從頁含聲。
卷别卷九上反切胡感切古音第七部頁碼第1671頁,第5字許惟賢第733頁,第9字
面黃也。
段注《離騷》。苟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王注。顑頷,不飽皃。本部顑字下云:飯不飽面黃起行也。義得相足。今則頷訓爲頤。古今字之不同也。
从𩑋。含聲。
段注胡感切。七部。李善注《離騷》音呼感反。
顄乃假字。
顑頷,餓得面孔黄也。訓頤者=顄。
訓頤者,乃顄之假也。
颔,脸色发黄。字形采用“页”作边旁,采用“含”作声旁。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575頁,第1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730頁,第5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556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373頁,第12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351頁,第9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264頁,第6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166頁,第3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4383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1871頁,第4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227頁,第27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363頁,第13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3020頁,第4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8834頁【補遺】第17339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371頁,第3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758頁【崇文】第3029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193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368頁,第2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八冊,第19頁,第2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843頁,第13字 |
英语:chin, jowl; give nod
德语:Kinn (S)
法语:menton, incliner la tête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颔,通用规范汉字,二级汉字,序号5516,拼音是(hàn),页部,共13画,形声字,左右结构,五行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