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别 :正文・未集下 部首:肉部
武英殿刻本: 第2383頁,第6字
同文書局本: 第996頁,第18字
標點整理本: 第963頁,第9字
音《唐韻》、《集韻》:蘇遭切;《韻會》、《正韻》:蘇曹切,𡘋音騷。《說文》:豕膏臭也。从肉,喿意兼聲。《廣韻》:腥臊。《周禮・天官・庖人》:夏行腒鱐,膳膏臊。【註】臊,豕膏也。
义又,《韻會》:一曰犬臊也。《正韻》:犬膏也。《禮・內則》:夏腒鱐,膳膏臊㊟〔「腒鱐」上脫一「宜」字。《禮・內則》:夏宜腒鱐,膳膏臊。參頁922「䐹」字注〕。【註】犬膏臊。
义又,凡肉之腥者皆曰臊。《史記・晉世家》:犯肉腥臊,何足食。
音又,《韻補》叶音摗。《易林》「東家殺牛,汗臭腥臊」,叶下周。
〔臊〕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下,康熙部首是肉部。
〔臊〕字是多音字,拼音是sāo、sào,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喿,五行属金。
〔臊〕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肉( 月 ),( sào )声。本义是腥臊。
〔臊〕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sāo] ⑴ 像尿或狐狸的气味㈡ [sào] ⑴ 〔~气〕倒霉(“气”读轻声)。⑵ 〔~子〕方言,肉末或肉丁,如“羊肉~~面”。⑶ 害羞
𦏛,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B,Unihan编码U+263DB,拼音是(sāo),⺶部,共19画,左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