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同“㴑(泝)”。逆流而上。《玉篇•辵部》:“遡,逆流而上。與源同。”
②追溯,寻求事物本源。宋劉昌詩《蘆浦筆記•叙》:“凡先儒之訓傳,歷代之故實,文字之訛舛,地理之遷變,皆得遡其源而循其流。”
③向着;面对。《洪武正韻•暮韻》:“遡,向也。”
④迎。《六書故•人九》:“遡,迎歬也。”
⑤通“愬”。诉说。《字彙補•辵部》:“遡,與愬通,訴告也。”
卷别 :正文・酉集下 部首:辵部
武英殿刻本: 第3025頁,第3字
同文書局本: 第1263頁,第15字
標點整理本: 第1247頁,第12字
音《廣韻》:桑故切;《集韻》、《韻會》、《正韻》:蘇故切,𡘋音素。《說文》同「泝」。《詩・秦風》:遡洄從之。【註】逆流而上也。【又】遡遊從之。【註】順流而下也。
义又,《集韻》:嚮也。《正韻》:迎也。《詩・大雅》:遡其過㵎。【註】嚮過㵎而居也。【又】如彼遡風。【註】如嚮風之人,唈而不能息也。
义又,與愬通,訴吿也。《戰國策》:衞君跣行,吿遡于魏。【註】遡愬同。
义又,《正字通》:溯㴑泝𡘋同。
〔遡〕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下,康熙部首是辵部。
〔遡〕字拼音是sù,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辶、朔。
〔遡〕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sù] ⑴ 同“㴑(泝)”。逆流而上。《玉篇•辵部》:“遡,逆流而上。與源同。”⑵ 追溯,寻求事物本源。宋劉昌詩《蘆浦筆記•叙》:“凡先儒之訓傳,歷代之故實,文字之訛舛,地理之遷變,皆得遡其源而循其流。”⑶ 向着;面对。《洪武正韻•暮韻》:“遡,向也。”⑷ 迎。《六書故•人九》:“遡,迎歬也。”⑸ 通“愬”。诉说。《字彙補•辵部》:“遡,與愬通,訴告也。”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桑故切頁碼第370頁,第28字續丁孫
異體𣶮、泝、溯
逆流而上曰㴑洄。㴑,向也。水欲下違之而上也。从水㡿聲。
㴑或从朔。
附注高翔麟字通:「泝,即㴑之省文。」《集韻・莫韻》:「㴑,或作遡、溯。」按:今通用「溯」為正體。
卷别卷二十一反切桑柞反頁碼第908頁,第1行,第1字述
逆流而上曰㴑洄。㴑,向也,水欲下,違之而上也。從水㡿聲。
反切………頁碼第908頁,第2行,第1字述
㴑或從辵、朔。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桑故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2221頁,第3字許惟賢第966頁,第9字
逆流而上曰㴑洄。
段注《秦風》傳曰:逆流而上曰遡洄。順流而涉曰遡游。《釋水》同。涉作下。
㴑向也。
段注向當作鄉。淺人所改也。漢人書向背字皆作鄉。不作向。《中庸》素隱注曰:素讀爲攻城攻其所傃之傃。傃猶鄉也。按遡者,從其朔。傃者,從其素。故字从朔,从素。
水欲下,違之而上也。
段注此釋洄字之義。洄違曡韵。
从水。㡿聲。
段注桑故切。五部。
㴑或从辵朔。
段注朔亦聲也。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733頁,第14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936頁,第7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706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483頁,第5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442頁,第14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617頁,第2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744頁,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5484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364頁,第2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292頁,第9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467頁,第11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3915頁,第2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1015頁【補遺】第17673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1869頁,第1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971頁【崇文】第3881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579頁 |
17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第159頁,第2字 |
18 | 古字釋要 | 第1030頁,第7字 |
英语:go upstream; trace source; formerly
法语:remonter, se rappeler
魏 传抄 魏石经古文汇编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宋 传抄 汗简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遡,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Unihan编码U+9061,拼音是(sù),辶部,共13画,半包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