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
◎悲痛。
《说文解字•心部》:“恻,痛也。”《易经•井卦•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旧唐书•卷一六○•柳宗元传》:“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形
◎参见“恻恻”条。
◎悲痛。
凄恻、恻然、恻隐、恻恻。
卷别 :正文・卯集上 部首:心部
武英殿刻本: 第939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393頁,第5字
標點整理本: 第337頁,第15字
古文: 𢝔
音《唐韻》、《正韻》:初力切;《集韻》、《韻會》:察色切,𡘋音測。《說文》:痛也。从心,則聲。《廣韻》:愴也。《易・井卦》:井渫不食,爲我心惻。揚子《太𤣥經》:翕繳惻惻。
〔惻〕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上,康熙部首是心部。
〔惻〕字拼音是cè,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忄、則。
〔惻〕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cè] ⑴ 见“恻”。
卷别卷十下反切初力切頁碼第356頁,第7字續丁孫
異體𢝔
痛也。从心則聲。
卷别卷二十反切蔡色反頁碼第864頁,第2行,第3字述
痛也。從心則聲。
卷别卷十下反切初力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2048頁,第2字許惟賢第895頁,第10字
痛也。从心。則聲。
段注初力切。一部。
恻,痛心。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则”作声旁。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的形構或作從心?(則的異文)聲,或作從心則省聲;篆文作從心、則聲。以心表示與心境相關;則聲,表示音讀。在六書中屬於形聲。楷定作惻,規範字作「恻」。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702頁,第17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890頁,第4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675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458頁,第1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423頁,第24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533頁,第6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610頁,第4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5207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257頁,第1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279頁,第18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443頁,第12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3654頁,第5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0493頁【補遺】第17592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862頁,第2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909頁【崇文】第3633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475頁 |
17 | 古字詁林 | 第八冊,第1042頁,第1字 |
18 | 古字釋要 | 第995頁,第6字 |
英语:feel anguish, feel compassion
德语:kummervoll (Adj)
法语:compatir, pitié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惻,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Unihan编码U+60FB,拼音是(cè),忄部,共12画,左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