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上为囗( wéi ),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邑”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变体为右耳旁。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本义:国。
2.古代称侯国为邑。
state;
邑,国也。 —— 《说文》。段玉裁注:“《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敞邑。古国邑通称。” 朱骏声通训定声:“《书》‘西邑夏’、‘天邑商’、‘大邑周’,皆谓国。”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 —— 《左传·僖公四年》
敝邑(对本国的谦称)
3.国都,京城。
capital;
邑外谓之郊。 —— 《尔雅》。郭璞注:邑,国都也商邑翼翼。 —— 《诗·商颂·殷武》
4.翼翼:整齐的样子。
是以论其迁邑易京,则同规乎殷盘。 —— 汉· 张衡《东京赋》
商邑(商都)。又指旧都。
5.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
city;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 《左传》。孔颖达疏:小邑有宗庙,则虽小曰都,无乃为邑,为尊宗庙,故小邑与大都同名
邑郛(城郭);邑门(城门;都邑之门)
6.泛指一般城镇。大曰都,小曰邑。
city;
小则获邑,大则获城 —— 宋· 苏洵《六国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宋· 王安石《伤仲永》邑小不足容。 —— 清· 张廷玉《明史》摄篆旁邑。 ——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邑有成名。 —— 《聊斋志异·促织》俾入邑庠。
邑人(乡邑中的人);邑子(同乡,同邑人);邑屋(村舍);邑落(村落);邑党(乡党);邑闾(里巷的门);邑邻(邻里)
7.旧时县的别称。
county;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 唐· 柳宗元《封建论》故今之邑民,最独畏旱而旱辄连年。 —— 宋· 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
邑乘(县志;地方志);邑僚(县府中的同僚);邑尉(县尉);邑宰(县邑之长。即县令)
8.通称诸侯的封地、大夫的采地。
fief; feud;
邑万家。 —— 《战国策·燕策》然广不得爵邑。 —— 《史记·李将军列传》
邑入(贵族在封地上所收的租税);邑(邑,采邑;祭肉。借指封地的收入);邑钱(封邑的租税收入);邑赏(封地和赏赐);邑粟(采邑的赋粟);邑族(封地和宗族);邑国(古代大夫、诸侯的封地);邑租(封邑的租赋)
9.居民聚居的地方。
village; town;
邑犬群吠。 ——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名
1.国家。
《说文解字•邑部》:“邑,国也。”《左传•桓公十一年》:“郧人军其郊,必不诫,且日虞四邑之至也。”晋•杜预•注:“邑,亦国也。”
2.京城、国都。
《诗经•商颂•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极。”汉•毛亨•传:“商邑,京师也。”唐•李白〈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汤及盘庚,五迁其邑。”
3.城市。
《史记•卷六八•商君传》:“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于、商十五邑。”
城邑。
4.封地。
《周礼•地官•载师》:“以家邑之田任稍地,以小都之田任县地。”汉•郑玄•注:“家邑,大夫之采地。”
食邑、采邑。
5.二一四部首之一。
副
◎忧愁不安。
《楚辞•屈原•离骚》:“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荀子•解蔽》:“不慕往,不闵来,无邑怜之心。”
1.〈书〉城市。
城邑、都邑、通都大邑。
2.〈书〉封地。
食邑、采邑、封邑。
3.〈书〉指县。
邑境、邑令、郡邑。
4.姓。
5.二一四部首之一。
卷别 :正文・酉集下 部首:邑部
武英殿刻本: 第3035頁,第5字
同文書局本: 第1267頁,第42字
標點整理本: 第1254頁,第6字
音《集韻》:於汲切;《集韻》、《韻會》:乙及切;《正韻》:一入切,𡘋音浥。《說文》:國也。《正韻》:都邑也。《釋名》:邑,人聚會之稱也。《史記・五帝紀》: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周禮・地官・小司徒》:四井爲邑,四邑爲丘。又,〈載師〉: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家邑之田任稍地。【註】公邑,謂六遂之餘地;家邑,謂大夫之采地。
义又,王畿亦稱邑。《書・湯誓》:率割夏邑。《詩・商頌》:商邑翼翼。
义又,侯國亦稱邑。《書・武成》:用附我大邑周。《詩・大雅》:作邑于豐。
义又,於邑,氣逆結不下也。《楚辭・九章》:氣於邑而不可止。《前漢・成帝贊》:言之可爲於邑。【註】於邑,短氣也。
义又,邑邑,與悒悒通。《史記・商君傳》: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
义又,複姓。《廣韻》:漢有邑由氏。
音又,《集韻》、《正韻》𡘋遏合切,音姶 —— 阿邑,與阿匼同,諂諛迎合貌。《前漢・張湯傳》:以智阿邑人主,與俱上下。
音又,叶弋灼切,音藥。《後漢・杜篤・論都賦》:成周之隆,乃卽中洛;遭時制都,不常厥邑。
音《說文》从囗,音圍,象四境;卪聲,尊𤰞大小有等,故从卪會意。偏旁作阝,俗从口、从巴,非。
〔邑〕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下,康熙部首是邑部。
〔邑〕字拼音是yì,上下结构,五行属土。
〔邑〕字造字法是会意。甲骨文字形。上为囗( wéi ),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邑”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变体为右耳旁。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本义是国。
〔邑〕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ì] ⑴ 城市,都城⑵ 旧指县⑶ 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⑷ 古同“悒”,愁闷不安。
卷别卷六下反切於汲切頁碼第206頁,第10字續丁孫
國也。从囗;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卪。凡邑之屬皆从邑。
附注按:朱芳圃《甲骨學》引葉玉森曰:「(卜辭邑)从囗象畺域。(下面)象人跽形,乃人之變體,即指人民。有土有人,斯成一邑。許君从卪說未塙。」
卷别卷十二反切應執反頁碼第528頁,第1行,第1字述
國也。從囗,先王之制,尊𤰞有小大。從卩。凡邑之屬,皆從邑。
鍇注臣鍇曰:「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邑曰築;築曰城;囗其城郭也。
卷别卷六下反切於汲切古音第七部頁碼第1129頁,第2字許惟賢第498頁,第4字
國也。
段注鄭莊公曰:吾先君新邑於此。《左傳》凡偁人曰大國。凡自偁曰敝邑。古國邑通偁。《白虎通》曰:夏曰夏邑。商曰商邑。周曰京師。尚書曰西邑夏,曰天邑商,曰作新大邑於東國雒皆是。《周禮》。四井爲邑。《左傳》。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此又在一國中分析言之。
从囗。
段注音韋。封域也。
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卪。
段注尊卑謂公矦伯子男也。大小謂方五百里,方四百里,方三百里,方二百里,方百里也。《土部》曰:公矦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從《孟子》說也。尊卑大小出於王命。故從卪。於汲切。七部。
凡邑之屬皆从邑。
邑,小帮国。在先王的制度中,公、侯、伯、子、男有尊卑高下不同,所管辖的地域有大小不同,所以字形采用“卪”作边旁。所有 与邑相关的字,都采用“邑”作边旁。
甲骨文之,由和構成。,音ㄨㄟˊ,在此義為封地;,像人形,在此義為眾民。兩字都屬象形,合以成,可會出有土地、有人民的方國之義。金文形同甲文,顯而易見。戰國文字二例,改以直立的人和字相配,不影響其音、義。篆文作,訛以人為卪,頗失其形。隸書、楷書沿篆文之形而定體,也就不易瞭解其原形了。以上諸形,都由和人二字構成,又和、人二字沒聲音關係,所以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字經隸書,凡以「邑」作偏旁的,變體作阝,置於右邊,而以「阜」作偏旁的也作阝,置於左邊,以示區別。因此,有所謂「左阜右邑」的口訣。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406頁,第10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521頁,第9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404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261頁,第10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253頁,第6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904頁,第2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1564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3377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1336頁,第2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160頁,第15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258頁,第10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2078頁,第3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6537頁【補遺】第16974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457頁,第4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545頁【崇文】第2177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828頁 |
17 | 說文新證 | 第526頁,第1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六冊,第235頁,第3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629頁,第6字 |
英语:area, district, city, state
法语:ville, village
商 甲骨文 𠂤组
商 甲骨文 圆体类子卜辞
商 甲骨文 宾组
商 甲骨文 历组
商 甲骨文 无名组
商 甲骨文 黄组
商 甲骨文 子组
商 金文 商
商 金文 商或西周早期
西周 甲骨文 西周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春秋 金文 春秋中期或晚期
春秋 金文 春秋
战国 金文 战国晚期
楚〔战国〕 简 包山
楚〔战国〕 简 上博
楚〔战国〕 简 新蔡葛陵
楚〔战国〕 简 九店
秦 简 睡虎地
秦 简 岳麓书院
秦 简 龙岗
秦 简 关沮
秦 简 里耶
汉 简 张家山
汉 石经 熹平石经
魏 传抄 魏石经古文汇编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宋 传抄 汗简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邑,通用规范汉字,一级汉字,序号0748,拼音是(yì),邑部,共7画,会意字,上下结构,五行属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