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在中国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海。
形容词
◎水涌的样子。
surging;
鲸归穴兮渤溢,鳌载山兮低昂。 —— 元稹《有酒》
渤溢(水涌起的样子);渤荡(涨潮)
名词
1.渤海 Bohai Sea。又叫渤解;《史记》作“渤懈”。中国的内海,在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之间。东以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至山东半岛北岸登州角间的渤海海峡同黄海相通。
渤海桑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2.古州名 Bo prefecture。辽置。约在今长春市附近。
◎参见“渤海”条。
◎参见【渤海】。
卷别 :正文・巳集上 部首:水部
武英殿刻本: 第1512頁,第5字
同文書局本: 第634頁,第5字
標點整理本: 第581頁,第15字
音《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蒲沒切,音孛 —— 渤澥,海別支名。司馬相如〈子虛賦〉:浮渤澥。亦作勃。《史記・高祖本紀》:北有勃海之利。【索隱】勃,旁跌也。旁跌出者,橫在濟北,故〈齊都賦〉云:海旁出爲勃,名曰勃海郡。
义又,滃渤,霧出貌。郭璞〈江賦〉:氣滃渤以霧杳。
义又,漰渤,水聲。郭璞〈江賦〉:鼓㕉窟以漰渤。
义《集韻》:或从勃作渤,通作浡。
〔渤〕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渤〕字拼音是bó,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勃,五行属水。
〔渤〕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bó] ⑴ 〔~海〕在中国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海。
卷别卷六下反切蒲沒切頁碼第211頁,第23字續丁孫
郣海地。从邑孛聲。一曰地之起者曰郣。
鉉注臣鉉等曰:今俗作渤,非是。
卷别卷十二反切步勿反頁碼第545頁,第2行,第1字述
郣地。從邑孛聲。一曰:地之起者曰郣。
鍇注臣鍇曰:「疑勃海近此字,又《周禮》:『土有勃壌。』當作此,假借勃字也。」
卷别卷六下反切蒲𣳚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1193頁,第1字許惟賢第524頁,第2字
郣地。
段注此從鍇本。鉉作郣海地。非是。郣是複舉字之未刪者。地謂有地名郣也。今其地未聞。葢《春秋》時齊地也。若漢二志之勃海郡。今直隷河閒,天津二府地。其謂之勃海者。師古曰:在勃海之濵。因以爲名也。《水部》澥下曰:勃澥,海之別也。《漢書・子虚賦・音義》曰:勃澥。海別枝也。勃澥,《史記・河渠書》謂之勃海。今靜海縣之海與山東遼東接境者,卽勃澥。司馬相如賦所以自琅邪觀成山。射之罘而浮勃澥。始皇所以竝勃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登之罘。而南登琅邪也。齊《都賦》注曰:海旁曰勃。𣃔水曰澥。勃與郣似可通。然勃海郡,勃澥,字皆不作郣。假令勃海郡字可作郣。則許當云郣海郡也。而不曰地。
从邑。孛聲。
段注蒲𣳚切。十五部。
一曰地之起者曰郣。
段注《周禮・草人》。勃壤用狐。鄭云:勃壤,粉解者。《廣雅》。𡋯,塵也。今俗謂粉之細者曰勃。皆卽郣字。地之起者謂虛脆。
郣海俗作渤,非。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418頁,第3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539頁,第3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415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269頁,第16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259頁,第21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934頁,第1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1613頁,第3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3474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1379頁,第2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165頁,第13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267頁,第11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2161頁,第2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6716頁【補遺】第16999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2726頁,第3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568頁【崇文】第2269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865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279頁,第1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六冊,第354頁,第1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645頁,第7字 |
英语:swelling; the Gulf of Hopei (Hebei)
法语:bras de mer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渤,通用规范汉字,一级汉字,序号2754,拼音是(bó),氵部,共12画,形声字,左右结构,五行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