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别 :正文・子集下 部首:卩部
武英殿刻本: 第370頁,第12字
同文書局本: 第159頁,第26字
標點整理本: 第89頁,第16字
音《正韻》:乞約切,音却。《史記・天官書》:兌而𤰞者㕁。本卻字,後變爲却,又轉爲㕁。
〔㕁〕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卩部。
〔㕁〕字拼音是què,左右结构,可拆字为𠫤、卩。
卷别卷九上反切去約切頁碼第300頁,第10字續丁孫
異體却
節欲也。从卪𧮫聲。
附注朱駿聲《通訓定聲》:「按:退也。从卩,節制意,𧮫聲。與从邑之郤別。俗字作却。」王筠句讀:「欲字或羡或譌。《廣韻》:『卻,節也。』《玉篇》:『卻,節卻也。』」
卷别卷十七反切期灼反頁碼第748頁,第6行,第1字述
節欲也。從卪𧮫聲。
卷别卷九上反切去約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1722頁,第1字許惟賢第754頁,第2字
卪卻也。
段注各本作節欲也。誤。今依《玉篇》欲爲卻。又改節爲卪。卪卻者,節制而卻退之也。
从卪。𧮫聲。
段注去約切。古音在五部。俗作却。
却退為其本義。
却,节制并使它退却。字形采用“卪”作边旁,采用“谷”作声旁。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篆文、楷書字形都是從卩,卩是人跪坐之形,表示與人的行動有關;?聲(音ㄐㄧㄝˊ,本義為口上之阿曲處,今人稱為上腭),表示音讀。以字形容易跟「郤」混淆,俗寫改從「去」字做「却」。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590頁,第5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748頁,第3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570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382頁,第13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359頁,第12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295頁,第1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219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4470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1913頁,第3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234頁,第3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372頁,第10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3090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9024頁【補遺】第17367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1879頁,第4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772頁【崇文】第3085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226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377頁,第5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八冊,第111頁,第2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863頁,第1字 |
英语:(non-classical form of 卻) still; but; yet; etc., to refuse to accept, to retreat; to withdraw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㕁,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A,Unihan编码U+3541,拼音是(què),卩部,共8画,左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