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动物名。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鲟目。体长呈纺缍形,体色青黄,腹白,体上有五列纵行骨板。口小,嘴尖长,下有触须四根,用于探物。左右鳃膜不相连,尾鳍上大而下小。生活于淡水或江河近海处,夏季繁殖时溯至河流上游产卵。肉可食,卵可制成鱼子酱,鳔可做鱼胶,为重要的经济性鱼类。大陆地区有长江鲟、中国鲟、东北鲟等三种。
◎鱼名。体略呈圆筒状,背色深灰或灰黄,腹白色,口尖而小,体长可达5公尺多。生活在高纬度淡水中,有的入海过冬。种类很多。卵可制成鱼子酱。
卷别 :正文・亥集中 部首:魚部
武英殿刻本: 第3540頁,第3字
同文書局本: 第1478頁,第24字
標點整理本: 第1476頁,第16字
音《本草》:鱘魚出江中,背如龍,長一二丈。【註】音尋。
〔鱘〕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中,康熙部首是魚部。
〔鱘〕字拼音是xú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魚、尋。
〔鱘〕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xún] ⑴ 见“鲟”。
卷别卷十一下反切余箴切頁碼第387頁,第31字續丁孫
異體鱏
魚名。从𤋳𪉷聲。傳曰:「伯牙鼔琴,鱏魚出聽。」
卷别卷二十二反切移今反頁碼第939頁,第3行,第1字述
魚也。從魚覃聲。《傳》曰:「伯牙皷琴,鱏魚出聽。」
卷别卷十一下反切余箴切古音第七部頁碼第2309頁,第1字許惟賢第1004頁,第12字
鱏魚也。
段注郭景純說。鮪卽鱏也。許意不尒。故二篆割分異處。劉注《蜀都賦》曰:鱏魚出江中。頭與身正半。口在腹下。亦與陸璣所說鮪狀正同。鱏今字作鱘。見陳藏器《本艸》。
从魚。𪉷聲。
段注余箴切。七部。師古曰:今俗語讀尋。
傳曰:伯牙鼓琴。鱏魚出聽。
段注傳曰者,諸書多有之。不定爲何書也。諸書或作鱏魚。或作淫魚。或作潛魚。皆由聲近。傳意謂大魚耳。淫者,大也。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766頁,第1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978頁,第3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736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507頁,第15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460頁,第4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689頁,第6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857頁,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5721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459頁,第1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304頁,第23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488頁,第13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4067頁,第3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1430頁【補遺】第17739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409頁,第3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012頁【崇文】第4045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656頁 |
17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第390頁,第4字 |
18 | 古字釋要 | 第1073頁,第3字 |
英语:sturgeon
德语:Stör (S)
法语:Acipenseridae
鱘,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Unihan编码U+9C58,拼音是(xún),魚部,共23画,左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