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鼎”,下面是双手。表示双手捧着盛有食物的鼎器(餐具)。本义:准备饭食或酒席。
2.同本义。泛指准备,备办。
prepare;
具,供置也。 —— 《说文》具,备也,办也。 —— 《广韵》以食具告。 —— 《仪礼·士相见礼》。注:“犹办也。”官备则具备。 —— 《礼记·祭统》寿为具召武帝显。 —— 《汉书·何武传》礼举仪具。 —— 张衡《东京赋》具器械。 —— 《孙子·谋攻》故人具鸡黍。 —— 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第二板已具。 —— 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别具本章。 —— 清· 方苞《狱中杂记》
具食(准备食物);具觞(备酒。觞:酒杯);具状(备办词状;写状子);具禀(备办上报的文件);具覆(备办回复的文件)
3.写,题。
write;
李具状求在狱。 —— 清· 方苞《狱中杂记》
具草(拟稿,起草);具衔(题写官衔);知名不具;具结检验(与案件有关的人员出具保证,以免对尸体、现场等进行检验)
4.具备,有。
have; possess;
具乎其前。 ——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各具情态。 —— 明· 魏学洢《核舟记》狱具矣。 —— 清· 方苞《狱中杂记》
具寿(和尚的通称。师父呼弟子或长老呼少年和尚时常用。具有尽其寿命及法身慧命的意思);具眼(具有鉴别事物的见识和能力);具足(具备)
5.判决;定案。
verdict;
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狱具矣。 —— 清· 方苞《狱中杂记》
名词
1.用具;器械。
tool;
实战之具。 —— 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奉生送死之具。 —— 《史记·货殖列传》虑患之具。 —— 宋· 苏轼《教战守》
具器食(用食具盛放的便餐);具理(瓶罐之类的器皿);农具;文具;刑具;卧具;茶具;道具;餐具;量具。
2.才能;才干。
talent;
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 —— 《文选·李陵·答苏武书》干诚之具。 —— 明· 刘基《卖柑者言》
3.酒席。
feast;
今有贵客,为具召之。 —— 《史记》
4.饭食。
food;
食以草具。 —— 《战国策·齐策四》则佐长者视具。 —— 《礼记·内则》。注:“馔也。”分曹携具。 ——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副词
1.完备;详尽。
in detail;
项伯乃夜驰之 沛公军,私见 张良,具告以事。欲呼 张良与俱去,曰:“无从俱死也。” —— 《史记·项羽本纪》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具述(详细叙述);具言(详细说明);具考(详细推问);具论(详细讨论);具告(详细上告)
2.假借为“俱”。都;全。
entirely; completely;
火烈具举。 —— 《诗·郑风·大叔于田》火烈具扬。神具醉止。 —— 《诗·小雅·楚茨》莫怨具庆。具馔于西塾。 —— 《仪礼·士冠礼》皆立而待鼓而然火,即具发之。 —— 《墨子·备梯》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 —— 《荀子·修身》具答之。 ——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 范仲淹《岳阳楼记》具以情告。 —— 《世说新语·自新》具对所得。 ——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具悉(完全了解);具然(自足的样子)
量词
◎用于表示尸体和某些器物的数量。
一具尸体。
动
1.有、备有。
具备、独具慧眼。
2.准备、设置。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红楼梦•第一回》:“故特具小酌,邀兄到敝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
3.陈述、报告、列举。
《宋史•卷三八四•梁克家传》:“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克家列四条。”
知名不具。
名
1.器物、用器。
文具、道具、玩具、工具。
2.量词。计算器物、尸体等的单位。
两具尸体、棺材一具、三具电话。
3.才能、才干。
《晋书•卷六二•祖逖传》:“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文选•李陵•答苏武书》:“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
4.酒食、菜肴。
《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
5.姓。如春秋时晋国有具丙。
副
◎皆、都、全。
《诗经•小雅•四月》:“秋日凄凄,百卉具腓。”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有;备有。
具有、兼具、匠心独具。
2.准备;设置。
薄具菲酌。
3.陈述;列举;签署。
具状、具名连署。
4.用品;器物。
文具、玩具、交通工具。
5.才能。
才具、将相之具。
6.量词。用于计算器物、尸体、棺材等。
两具涡轮引擎、一具木乃伊。
7.姓。
卷别 :正文・子集下 部首:八部
武英殿刻本: 第293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128頁,第1字
標點整理本: 第55頁,第1字
音《唐韻》:其遇切;《集韻》、《韻會》:衢遇切;《正韻》:忌遇切,𡘋音懼。《說文》:共置也。《廣韻》:備也、辦也、器具也。《儀禮・饋食禮》:東北面吿濯具。《前漢・劉澤傳》:田生子請張卿臨,親修具。【註】師古曰:具,供具也。《荀子・王制篇》:具具而王,具具而霸。【註】言具其所具也。
义又,與俱通。《詩・小雅》:則具是違。《詩詁》:俱也。
义又,姓。《左傳》有丙具。
音又,《詩・小雅》:爾牲則具。【註】居律反,音橘。
音又,《韻補》叶忌救切,求去聲。漢馬融〈廣成頌〉:上無飛鳥,下無走獸;虞人植旍,獵者效具;車弊田罷,從入禁囿。
〔具〕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八部。
〔具〕字拼音是jù,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八,五行属木。
〔具〕字造字法是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鼎”,下面是双手。表示双手捧着盛有食物的鼎器( 餐具 )。本义是准备饭食或酒席。
〔具〕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jù] ⑴ 器物⑵ 备有⑶ 备,办⑷ 古同“俱”,都,完全。⑸ 量词,用于某些器物和棺材、尸体
卷别卷三上反切其遇切頁碼第80頁,第11字續丁孫
異體𥃲、具
共置也。从𠬞,从貝省。古以貝爲貨。
附注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具字从鼎,郭沫若所釋:以為『古从鼎作之字後多誤為貝』。字象兩手舉鼎之形,舉、具古音亦相近。」
卷别卷五反切健芋反頁碼第223頁,第2行,第1字述
共置也。從𠬞、貝省。古以貝爲貨。
鍇注臣鍇曰:「會意。」
卷别卷三上反切其遇切古音第四部頁碼第416頁,第2字許惟賢第187頁,第11字
共置也。
段注共供古今字。當從《人部》作供。
从廾。貝省。
段注會意。其遇切。古音在四部。
古㠯貝爲貨。
段注說從貝之意。
具,多人一起抬举。字形采用“手”和有所省略的“貝”会义。因为古代人们将“贝”视作财货的象征。
甲骨文「具」字本從鼎、從廾。從鼎表示準備食物時用來盛裝的器皿,鼎是祭祀宴饗時的主要用器;從廾表示態度恭敬的捧著。金文中「鼎」省作「貝」,有的省作「目」。戰國文字與篆文都是從省作目而來的。隸書把「目」形和「廾」形相連在一起,楷書是根據連接後的字形。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160頁,第6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227頁,第3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179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110頁,第12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104頁,第13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370頁,第1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638頁,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1483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545頁,第1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66頁,第1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110頁,第11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818頁,第5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3245頁【補遺】第16477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1446頁,第3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228頁【崇文】第909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315頁 |
17 | 說文新證 | 第174頁,第2字 |
18 | 章授筆記 | 第121頁,第1字 |
19 | 古字詁林 | 第三冊,第208頁,第2字 |
20 | 古字釋要 | 第285頁,第5字 |
英语:tool, implement; draw up, write
德语:Apparat (S), haben, besitzen (V), Ju (Eig, Fam)
法语:ustensile, outil, équipement, instrument, talent, habilité, posséder, avoir
商 甲骨文 𠂤宾间
商 甲骨文 花东子卜辞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早期
春秋 金文 春秋
春秋 篆书 石鼓文
秦 简 睡虎地
秦 简 岳麓书院
秦 简 里耶
汉 简 张家山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具,通用规范汉字,一级汉字,序号1077,拼音是(jù),八部,共8画,会意字,上下结构,五行属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