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听觉迟钝或无法听到声音的症状。
《说文解字•耳部》:“聋,无闻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
形
1.听觉迟钝或听不到声音。
《宋书•卷五三•庾登之传》:“不痴不聋,不为姑公。”
耳聋。
2.昏昧不明。
《左传•宣公十四年》:“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晋•杜预•注:“聋,暗也。”
1.丧失听觉或听觉迟钝。
振聋发聩、耳聋眼花、耳朵有点聋。
2.〈书〉比喻愚昧无知。
聋昧、聋聩。
卷别 :正文・未集中 部首:耳部
武英殿刻本: 第2317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970頁,第26字
標點整理本: 第936頁,第21字
音《唐韻》:盧紅切;《集韻》、《正韻》:盧東切,𡘋音籠。《說文》:無聞也。《釋名》:籠也 —— 如在蒙籠之內不可察也。《左傳・僖二十六年》:耳不聽五聲之和曰聾。又,〈宣十四年〉:鄭昭、宋聾。【註】聾,闇也。《禮・王制》:瘖、聾、跛躃、斷者。【疏】聾謂耳不聞聲。
义又,葱聾,獸名。《山海經》:符禺之山,其獸多蔥聾,其狀如羊而赤鬛。【註】葱聾,如羊,黑首,赤鬛。
音又,《韻補》叶盧黃切,音郎。《易林》:遠視無光,不知靑黃;黈纊塞耳,使君闇聾。
〔聾〕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耳部。
〔聾〕字拼音是lóng,上下结构,可拆字为龍、耳。
〔聾〕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lóng] ⑴ 见“聋”。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盧紅切頁碼第399頁,第15字續丁孫
異體䏊
無聞也。从耳龍聲。
卷别卷二十三反切來充反頁碼第960頁,第3行,第2字述
無聞也,從耳龍聲,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盧紅切古音第九部頁碼第2366頁,第7字許惟賢第1028頁,第12字
無聞也。从耳。龍聲。
段注盧紅切。九部。
聋,没有听力。字形采用“耳”作边旁,“龙”作声旁。
金文字形從耳、龍聲。從耳,與聽覺有關;龍聲,表示音讀。戰國文字、篆文、楷書皆承金文字形而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787頁,第14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004頁,第1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756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522頁,第13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472頁,第7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732頁,第3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927頁,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5857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517頁,第2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313頁,第6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501頁,第6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4158頁,第2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1688頁【補遺】第17778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135頁,第6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038頁【崇文】第4149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704頁 |
17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第587頁,第2字 |
18 | 古字釋要 | 第1102頁,第2字 |
英语:deaf
德语:Gehörlosigkeit (S, Med), gehörlos, taub, hörbehindert (Adj, Med)
法语:sourd
商 甲骨文 𠂤组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楚〔战国〕 简 上博
汉 简 张家山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宋 传抄 汗简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聾,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Unihan编码U+807E,拼音是(lóng),耳部,共22画,上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