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水面的小波纹。
宋•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涟漪。
形
◎参见“涟涟”条。
1.水面被风吹起的波纹。
轻涟、涟漪。
2.形容泪流不止的样子。
泪涟。
卷别 :正文・巳集上 部首:水部
武英殿刻本: 第1540頁,第3字
同文書局本: 第646頁,第21字
標點整理本: 第594頁,第16字
音《唐韻》:力延切;《集韻》、《韻會》:陵延切;《正韻》:靈年切,𡘋音連 —— 風行水上成文曰漣。《詩・魏風》:河水淸且漣猗。
义又,垂涕貌。《詩・衞風》:泣涕漣漣。
义又,水名。《水經注》:漣水,出邵陵縣界。
义又,桂陽有漣水。《水經注》:漣水源出桂陽縣西北之石塘村。
义又,《郡縣志》:沐水俗名漣水。
音又,《韻會》:郎干切,音闌 —— 與瀾同,大波也。
〔漣〕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漣〕字拼音是liá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連。
〔漣〕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lián] ⑴ 见“涟”。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洛干切、力延切頁碼第367頁,第4字續丁孫
大波爲瀾。从水闌聲。
瀾或从連。
鉉注臣鉉等曰:今俗音力延切。
卷别卷二十一反切勒湌反頁碼第899頁,第3行,第1字述
大波爲瀾。從水闌聲。
鍇注臣鍇按:《爾雅》注言:「渙,瀾也。」
反切力延反頁碼第899頁,第3行,第2字述
小波從連。
鍇注臣次立按:《說文》曰:「瀾或從連。」徐鉉曰:「今俗音力延反。」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洛干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2193頁,第2字許惟賢第954頁,第4字
大波爲瀾。
段注《魏風》。河水淸且漣猗。《釋水》引作灡,云大波爲灡。《毛傳》云:風行水成文曰漣。按傳下文云:淪,小風水成文。則瀾爲大可知。與《爾雅》無二義也。凡瀾漫當作此瀾字。
从水。闌聲。
段注洛干切。十四部。
瀾或從連。
段注古闌連同音。故瀾漣同字。後人乃別爲異字《異義》異音。
與淪一聲之轉。按浪字恐亦係瀾之借。
澜, * 为澜。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阑”是声旁。“漣”,有的“瀾”字采用“連”作边旁。
此字始見於篆文。篆文的字形從水,表示與水相關;闌聲,表示聲音。《說文》或體作從水、連聲。以音近音同之聲符相代換,乃文字衍化之通例,並不影響字義。隸變作,楷書作瀾。在六書中皆屬於形聲。規範字作「澜」。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725頁,第11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924頁,第4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699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476頁,第10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437頁,第17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596頁,第4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706頁,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5412頁,第3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336頁,第4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288頁,第27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460頁,第16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3866頁,第3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0897頁【補遺】第17652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2907頁,第2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959頁【崇文】第3833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553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454頁,第7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第97頁,第1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1019頁,第3字 |
英语:flowing water; ripples; weeping
德语:kleine, sich kräuselnde Wellen (S), tränenreich, tränenvoll (Adj)
法语:ondulations, larmes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漣,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Unihan编码U+6F23,拼音是(lián),氵部,共13画,左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