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
1.形声。从虫,莽声。本义:巨蛇。
2.同本义 。
python;
蟒蛇(又称蚺蛇。一种无毒的大蛇。体长可达一丈以上,头部长,口大,舌的尖端有分叉,背部黄褐色,有暗色斑点,腹部白色,多产于热带近水的森林里,捕食小禽兽。肉可食,皮可制物);蟒袍(清时皇帝、皇太子有龙袍,其下如皇子、亲王以及一品官至七品官,皆有蟒袍)
3.蟒袍的简称。
ceremonial robes worn by mandarins;
上面正居中,悬着荣、 宁二祖遗像,皆是披蟒腰玉。 —— 《红楼梦》
蟒绣(又叫蟒衫,蟒服,蟒衣,即蟒袍;明、清时皇子、亲王、一品至七品官所穿,衣上用金线绣蟒,形状像龙,四爪。蟒数自八至五,按等级区别)
名
◎动物名。蟒蛇科蟒属。一种无毒牙的大蛇,长二丈以上,有鳞,体黄褐色,腹白。多产于热带及亚热带水边,捕食兽类。肉可食,皮可制装饰品。
形
◎绣有蟒蛇图案的。
蟒服、蟒袍。
1.爬行动物名。蛇类中最大的一类,无毒,长可达6公尺,口大,舌的尖端有分叉。多生活在热带近水的森林里,捕食小动物。
2.指蟒袍,明清两朝大臣的礼服,上面绣有金黄色的蟒,故称。
彩蟒、服蟒腰玉。
卷别 :正文・申集中 部首:虫部
武英殿刻本: 第2624頁,第12字
同文書局本: 第1096頁,第29字
標點整理本: 第1071頁,第4字
音《唐韻》:模朗切;《正韻》:母黨切,𡘋音莽。《爾雅・釋魚》:蟒,王蛇。【註】蟒,蛇最大者,故曰王蛇。
义又,𧊇蟲,食葉,方言名蟒蟲。
音又,《集韻》:母梗切,音猛 —— 同「蜢」。《類篇》:蟅蟒,蝗類。揚子《方言》:蟒,南楚之外謂之蟅蟒。
义《韻會》作蠎。
〔蟒〕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中,康熙部首是虫部。
〔蟒〕字是多音字,拼音是mǎng、mě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虫、莽,五行属水。
〔蟒〕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虫,莽声。本义是巨蛇。
〔蟒〕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mǎng] ⑴ 一种无毒的大蛇,体长可达六米,大多生活在近水的森林里,捕食小禽兽(亦称“蚺蛇”)。㈡ [měng] ⑴ 〔蟅~〕见“蟅”。
英语:python, boa constrictor
德语:Pythonschlange (S)
法语:boa, python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宋 传抄 汗简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宋 传抄 集古文韵上声韵第三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蟒,通用规范汉字,二级汉字,序号6098,多音字,拼音是(mǎng 或 měng),虫部,共16画,形声字,左右结构,五行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