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别 :正文・午集中 部首:疒部
武英殿刻本: 第1868頁,第9字
同文書局本: 第780頁,第30字
標點整理本: 第735頁,第12字
古文: 𥏵
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力求切,音畱。《說文》:腫也。《玉篇》:瘜肉也。《廣韻》:肉起疾。《釋名》:癅,流也,血流聚所生癅腫也。《正字通》:癅、肬二病似同實異,與肉偕生者爲肬,病而漸生者爲癅。《抱朴子・勗學卷》:粉黛至,則西施以加麗,而宿癅以藏𨢄。
义又,《韻會》或作𦠝,通作旈。《公羊傳・襄十六年》:君若贅旈然。
音又,《集韻》、《韻會》、《正韻》𡘋力救切,音溜 —— 義同。
〔癅〕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中,康熙部首是疒部。
〔癅〕字拼音是liú,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疒、畱。
〔癅〕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liú] ⑴ 同“瘤”。《正字通•疒部》:“瘤,俗癅字。”
卷别卷七下反切力求切頁碼第246頁,第30字續丁孫
異體瘤
腫也。从𤕫畱聲。
卷别卷十四反切力輈反頁碼第632頁,第6行,第2字述
腫也。從疒畱聲。
卷别卷七下反切力求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1397頁,第1字許惟賢第612頁,第1字
腫也。
段注《釋名》曰:癅,流也。流聚而生腫也。
从𤕫。畱聲。
段注力求切。三部。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483頁,第16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617頁,第4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473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311頁,第7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297頁,第20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072頁,第4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1829頁,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3817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1579頁,第1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190頁,第34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305頁,第18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2512頁,第2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7626頁【補遺】第17141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949頁,第4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649頁【崇文】第2593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001頁 |
17 | 古字詁林 | 第七冊,第38頁,第3字 |
18 | 古字釋要 | 第729頁,第10字 |
英语:a swelling, tumor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癅,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Unihan编码U+7645,拼音是(liú),疒部,共17画,半包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