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别 :正文・卯集中 部首:手部
武英殿刻本: 第1074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450頁,第10字
標點整理本: 第397頁,第18字
音《唐韻》、《正韻》作孔切;《集韻》、《韻會》:祖動切 —— 𡘋與總同,本作𢭇。《玉篇》:將領也、合也。《廣韻》:聚束也、皆也、衆也。
义又,《六書故》:兼持也。《禮・樂記》:冕而摠千。
义又,結也。屈原〈離騷〉:摠余轡乎扶桑。
义或作揔。互見揔字註。俗作捴,非。
〔摠〕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中,康熙部首是手部。
〔摠〕字拼音是zǒ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扌、悤。
〔摠〕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ǒng] ⑴ 同“总”。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作孔切頁碼第433頁,第8字續丁孫
異體緫
聚束也。从糸悤聲。
鉉注臣鉉等曰:今俗作摠,非是。
卷别卷二十五反切作孔切頁碼第1028頁,第6行,第2字述
聚束也。從糸悤聲。
鉉注臣鉉等曰:今俗作摠,非是。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作孔切古音第九部頁碼第2585頁,第1字許惟賢第1125頁,第3字
聚束也。
段注謂聚而縛之也。悤有散意。糸以束之。《禮經》之總,束髮也。《禹貢》之總,禾束也。引申之爲凡兼綜之偁。
从糸。悤聲。
段注作孔切。九部。俗作揔。又譌作揔。
总,抓拢丝线并将其束缚起来。字形采用“糸”作边旁,采用“恖”作声旁。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左「糸」右「心」。篆文從糸、聲。從「糸」,指細絲;「」表示音讀。隸書形體稍有變化,楷書從篆文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855頁,第9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097頁,第2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819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570頁,第18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513頁,第8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892頁,第3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3178頁,第3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6357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730頁,第4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340頁,第31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547頁,第18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4509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2606頁【補遺】第17900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236頁,第6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122頁【崇文】第4485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865頁 |
17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第1164頁,第1字 |
18 | 古字釋要 | 第1199頁,第6字 |
英语:general
德语:durchgängig, üblich , halten, festhalten
法语:général, dans tous les cas, tenir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摠,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Unihan编码U+6460,拼音是(zǒng),扌部,共14画,左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