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手掌手臂交接处。后作“腕”。《説文•手部》:“𢯲,手𢯲也。”段玉裁注:“𢯲者,手上臂下也。”《墨子•大取》:“斷指以存𢯲,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畢沅校:“𢯲,此捥字正文。”《顔氏家訓•誡兵》:“但微行險服,逞弄拳𢯲。”王利器集解:“𢯲,各本作腕,今從宋本。”
②脚圈。《吕氏春秋•本味》:“肉之美者:猩猩之脣,貛貛之炙,雋觾之翠,述蕩之𢯲,旄象之約。”高誘注:“𢯲者,踏也。形則未聞。”陈奇猷校注:“𢯲,今謂之脚圈。”
③握持。《説文•手部》:“𢯲,揚雄曰:‘拏,握也。’”段玉裁注:“此蓋揚雄《倉頡訓纂》一篇中語。握者,搤持也。”
卷别 :正文・卯集中 部首:手部
武英殿刻本: 第1057頁,第7字
同文書局本: 第443頁,第5字
標點整理本: 第390頁,第3字
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烏貫切,音惋。《說文》:手𢯲也。揚雄曰:𢯲握也。《儀禮・士喪禮》:設決麗于𢯲。【註】𢯲,手後節中也。
义一作𢮗,或作腕;又作捥𢪸𢮘,𡘋同。省作𢫪,非。《正韻》:混與掔合,亦誤。
〔𢯲〕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中,康熙部首是手部。
〔𢯲〕字拼音是wà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𥄗、手。
〔𢯲〕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wàn] ⑴ 手掌手臂交接处。后作“腕”。《説文•手部》:“𢯲,手𢯲也。”段玉裁注:“𢯲者,手上臂下也。”《墨子•大取》:“斷指以存𢯲,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畢沅校:“𢯲,此捥字正文。”《顔氏家訓•誡兵》:“但微行險服,逞弄拳𢯲。”王利器集解:“𢯲,各本作腕,今從宋本。”⑵ 脚圈。《吕氏春秋•本味》:“肉之美者:猩猩之脣,貛貛之炙,雋觾之翠,述蕩之𢯲,旄象之約。”高誘注:“𢯲者,踏也。形則未聞。”陈奇猷校注:“𢯲,今謂之脚圈。”⑶ 握持。《説文•手部》:“𢯲,揚雄曰:‘拏,握也。’”段玉裁注:“此蓋揚雄《倉頡訓纂》一篇中語。握者,搤持也。”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烏貫切頁碼第400頁,第13字續丁孫
異體腕
手𢯲也。楊雄曰:「𢯲,握也。」从手𥄗聲。
附注邵瑛羣經正字:「今經典或作捥……或為腕。」
卷别卷二十三反切烏貫反頁碼第962頁,第7行,第2字述
手𢯲也。揚雄曰:「𢯲,握也。」從手𥄗聲。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烏貫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2373頁,第2字許惟賢第1031頁,第7字
手𢯲也。
段注各本作手掔。今正。𢯲者,手上臂下也。《肉部》曰:臂者,手上也。肘者,臂節也。《又部》曰:厷者,臂上也。是則肘以下手以上,渾言之曰臂。析言之,則近手處曰𢯲。《士喪禮》。設決麗于𢯲。注云:𢯲,手後節中也。云後節中者,肘以上爲前節。則肘以下爲後節。後節之中以上爲臂,則以下爲𢯲也。俗作捥。《左傳》。涉佗捘衞矦之手及捥。非古字也。
从手。𥄗聲。
段注依《韵會》。此四字在此。𥄗見《目部》。烏貫切。十四部。
楊雄曰:𢯲,握也。
段注此葢楊雄《倉頡訓纂》一篇中語。握者,搤持也。楊說別一義。凡《史・漢》云搤𢯲,扼腕者皆㬪字。言持手游民也。
捥、腕皆俗字。
扼腕,揚雄云:「腕,握也。」怒則握拳,故云扼腕。
俗作腕、捥。
今作腕,捥。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790頁,第3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007頁,第3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758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524頁,第13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473頁,第8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737頁,第5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934頁,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5871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524頁,第1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314頁,第6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502頁,第12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4168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1716頁【補遺】第17783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2755頁,第5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041頁【崇文】第4161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709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490頁,第3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第605頁,第1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1105頁,第4字 |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𢯲,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B,Unihan编码U+22BF2,拼音是(wàn),手部,共12画,上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