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
1.形声。从水,於( yú )声。本义:水中沉淀的泥沙。
2.同本义。
silt;
春夏干燥, 少水时也, 故使河流迟, 贮淤而稍浅。 —— 《汉书》
淤滩(淤泥形成的滩地);引淤肥田。
3.泥沙冲积成的地带。
sludge;
楚人种麦满河淤,仰看浮槎栖古木。 —— 宋· 苏轼《河复》
动词
1.将含有大量淤泥的河水引入低洼地,令其沉淀以改良土壤。
become silted up;
阳武县民 邢晏等三百六十四户言。”田沙碱瘠薄,乞淤溉…以助兴修。 —— 《宋史·河渠志》
淤田(用水将淤泥引入农田);淤溉(引含有大量淤泥的水灌田,使淤泥沉淀,以改良土壤,增加肥力)
2.滞塞,不流通。
silt up;
淤,淀滓浊泥也。 —— 《说文》。字亦作“阏”。渠成而用溉注填阏之水。 —— 《汉书·沟洫志》。注:“阏,读与淤同…填阏,谓壅泥也。”
淤涌(淤塞的水流); 淤停(水淤积不流); 淤阏(堵塞。水流不通)
名
◎水中沉积的泥沙。
《说文解字•水部》:“淤,淀滓浊泥。”《汉书•卷二九•沟洫志》:“春夏干燥,少水时也,故使河流迟,贮淤而稍浅。”
动
◎沉积、阻塞。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四•杂志一》:“予出使至宿州,得一石碑,乃唐人凿六陡门,发汴水以淤下泽,民获其利,刻石以颂刺史之功。”
淤积。
形
◎积滞不畅通的。
淤泥。
1.水底沉积的泥沙。
河淤、排污清淤。
2.沉积。
淤积、洪水过后,地面淤了一层泥。
3.凝滞,不流通。
淤滞、淤血。
卷别 :正文・巳集上 部首:水部
武英殿刻本: 第1504頁,第10字
同文書局本: 第630頁,第23字
標點整理本: 第578頁,第5字
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依據切,音飫。《說文》:澱滓濁泥也。《玉篇》:水中泥草。杜篤〈論都賦〉:畎瀆潤淤。
义又,揚子《方言》:水中可居者曰洲,三輔謂之淤。
音又,《廣韻》:央居切;《集韻》、《韻會》、《正韻》:衣虛切,𡘋音於 —— 義同。
音又,《集韻》:或从土作𡌧,通作閼。《通鑑》:秦鑿涇水爲渠,注填閼之水。《集覽》曰:閼,依據反 —— 或作𡌧,通作淤。
义又,與飫通。馬融〈廣成頌〉:擺牡班禽,淤賜犒功。【註】淤與飫同。
〔淤〕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淤〕字拼音是yū,左中右结构,可拆字为氵、於,五行属水。
〔淤〕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水,於( yú )声。本义是水中沉淀的泥沙。
〔淤〕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ū] ⑴ 水道被泥沙阻塞⑵ 河沟中沉积的泥沙⑶ 同“瘀”。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依據切頁碼第374頁,第5字續丁孫
澱滓,濁泥。从水於聲。
卷别卷二十一反切於據反頁碼第915頁,第6行,第1字述
澱滓濁泥也。從水於聲。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依據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2246頁,第1字許惟賢第977頁,第5字
澱滓濁泥也。
段注《方言》。水中可居爲洲。《三輔》謂之淤。其引伸之義也。
从水。於聲。
段注依據切。五部。
淤,渣滓,浊泥。字形采用“水”作边旁,“於”是声旁。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740頁,第14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947頁,第8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713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492頁,第1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447頁,第1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637頁,第2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779頁,第3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5551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390頁,第4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295頁,第11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473頁,第10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3956頁,第2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1124頁【補遺】第17688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1558頁,第4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982頁【崇文】第3925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602頁 |
17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第210頁,第3字 |
18 | 古字釋要 | 第1042頁,第5字 |
英语:mud, sediment; clog up, silt up
德语:Schlamm, versanden (S)
法语:s'envaser, s'ensabler, vase, limon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淤,通用规范汉字,一级汉字,序号2429,拼音是(yū),氵部,共11画,形声字,左中右结构,五行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