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钓鱼用的线。垂~。
②古代官吏系印用的青丝带。
③现用作某些合成纤维的名称。锦~。涤~。
①〔~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②(綸)
名词
1.形声。从糸( mì ),表示与线丝有关,仑( lún )声。本义:青丝绶带,古代官吏系印所用。
2.同本义。
black silk ribbon;
纶,青丝绶也。 —— 《说文》。按,秦汉百石官佩此绶,非经纬织成,但合青丝绳辫纠之者,所谓宛转绳也。其出如纶。 —— 《礼记·缁衣》。注:“今有秩啬夫所佩也。”五两之纶。 —— 《法言·孝至》。注:“如青丝绳也。”
纶巾(古时以青丝带编成的头巾);纶连(由丝绶编结而成的网状物);纶组节约(古时葬礼以丝绵裹尸,再以丝带缠束)
3.钓鱼竿上的丝线。
fishing line;
翠纶桂耳,反所以失鱼。 —— 《文心雕龙·情采》
纶返(收回钓丝);纶竿(钓鱼竿)
4.合成纤维 。
synthetic fibre;
锦纶;涤纶;纶组(丝绵)
5.指帝王的诏书旨意 。
imperial edict;
纶旨(圣旨);纶言(帝王诏令的代称);纶命(天子的诏命);纶书(诏书);纶章(诏书)
6.通“伦”。伦理 。
ethics; moral principles;
纶理(伦理)
7.地名 Lun village。春秋虞邑。在今河南省虞城县东南三十里。
8.姓。
动词
1.整理丝线。
put in order silks;
之子于钓,言论之绳。 —— 《诗·小雅·采绿》
纶经(经纶。整理丝缕)
2.治理。
manage;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 《与朱元思书》
经纶(筹画治理)
3.另见 guān。
名词
1.用青丝带做的头巾。
scarf made from black silk ribbon;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纶羽(头戴纶巾,手执羽扇。多形容飘逸潇洒或儒雅风流的风度)
2.昆布 。
laminaria; name of sea grass;
纶布(昆布。海藻类植物。可供食用、药用)
3.另见 lún。
卷别 :正文・未集中 部首: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219頁,第4字
同文書局本: 第928頁,第7字
標點整理本: 第890頁,第15字
音《廣韻》:力迍切;《集韻》、《韻會》:龍春切,𡘋音倫。《說文》:靑絲綬也。《後漢・輿服志》:百石,靑紺綸,一采,宛轉繆織,長丈二尺。
义又,《廣韻》:絲綸。《釋名》:綸,倫也,作之有倫理也。《易・屯卦》:君子以經綸。【疏】綸謂綱也,以織綜經緯。《禮・緇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疏】綸麤於絲。《後漢・章帝紀》:吹綸絮。【註】綸似絮而細。
义又,《易・繫辭》:故能彌綸天地之道。【釋文】京房云:綸,知也。王肅云:綸,纏裹也。荀云:綸,迹也。
义又,《詩・小雅》:之子于釣,言綸之繩。【傳】綸,釣繳也。
义又,《莊子・齊物篇》:而其子又以文之綸終。【音義】綸,琴瑟絃也。
义又,草名。《爾雅・釋草》:綸似綸,組似組,東海有之。《博物志》:綸似宛轉繩。
义又,姓。〈魏志〉孫文懿臣綸直㊟〔「孫文懿臣綸直」之「孫文懿」,《晉書》作「公孫文懿」〕。
义又,地名。《左傳・哀元年》: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註】綸,虞邑。
音又,《集韻》:盧昆切,音論 —— 義同。
音又,《廣韻》:古頑切;《集韻》:姑頑切,𡘋音鰥 —— 靑絲綬。《北堂書鈔》:〈晉紀〉云:王敦欲伐甘卓,遣使送白綸巾與卓,卓不取。【又】謝萬著白綸巾。《正字通》:綸巾,巾名,世傳孔明軍中嘗服之。俗作𥿑。
音又,《韻補》叶閭員切。《道藏・元始歌》:黃庭戊巳無流源,徹通五藏十二綸。
〔綸〕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糸部。
〔綸〕字是多音字,拼音是lún、guā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糹、侖。
〔綸〕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guān] ⑴ 均见“纶”。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古還切頁碼第436頁,第1字續丁孫
糾青絲綬也。从糸侖聲。
卷别卷二十五反切古還切頁碼第1034頁,第1行,第1字述
青絲綬也。從糸侖聲。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古還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第2614頁,第2字許惟賢第1137頁,第5字
糾靑絲綬也。
段注各本無糾字。今依《西都賦》李注,《急就篇》顏注補。糾,三合繩也。糾靑絲成綬,是爲綸。郭璞賦云:靑綸競糾。正用此語。《緇衣》注曰:綸,今有秩,嗇夫所佩也。《釋艸》。綸似綸。郭曰:今有秩,嗇夫所帶糾靑絲綸。《法言》。五㒳之綸。李軌云:綸,糾靑絲綬也。今本《法言》改糾爲如。不可通矣。攷《輿服志》。乘輿黃赤綬。諸侯王赤綬。諸國貴人相國皆綠綟綬。公侯將軍紫綬。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靑綬。千石,六百石黑綬。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黃綬。百石靑紺綸。一采宛轉繆織。長丈二尺。按繆卽糾字。自黃綬以上,綬之廣皆尺六寸。皆計其首。首多者系細。首少者系粗。皆必經緯織成。至百石而不計其首。合靑絲繩辮織之。有經無緯。謂之宛轉繩。若今人用絲繩如箸粗爲帶者也。《緇衣》曰: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小雅》曰:之子于釣。言綸之繩。《召南》曰:其釣維何。維絲伊緍。傳云:緍,綸也。綸之繩猶言糾之繩矣。後人用以代經論字。遂使其義不傳。
从糸。侖聲。
段注古還切。古音在十三部。
綸【關】。諸葛之綸巾即以絲绶製之。
諸葛亮之「綸巾」即以絲綬製之,經綸是引申義。
綸【關】。諸葛之「綸巾」即以絲綬製之。
甲骨文左像「冊」,右像絲縷搓成線的樣子。篆文從糸、侖聲。從「糸」指與絲有關;「侖」表示音讀。楷書從篆文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861頁,第9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106頁,第6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825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577頁,第6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517頁,第5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908頁,第3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3209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6418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752頁,第2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343頁,第22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553頁,第3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4559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2702頁【補遺】第17913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3195頁,第1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133頁【崇文】第4529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882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546頁,第4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第1206頁,第3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1207頁,第5字 |
英语:green silk thread or tassel
德语:klassifizieren, unterteilen , Nähseide, entbastete Seide (S), Lun (Eig, Fam)
法语:cordon de soie, ajuster, classer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纶,通用规范汉字,二级汉字,序号3824,多音字,拼音是(lún 或 guān),纟部,共7画,形声字,左右结构,五行属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