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
1.用绳捆绑。
《左传•文公二年》:“晋襄公缚秦囚,使莱驹以戈斩之。”
手无缚鸡之力。
2.拘束、约束。
唐•白居易〈游平原赠晦叔〉诗:“且喜身无缚,终渐鬓有丝。”《红楼梦•第一四回》:“且生得才貌双全,风流潇洒,不为官俗国体所缚。”
名
◎用来捆束的绳子。
《左传•僖公六年》:“武王亲释其缚,受其璧而祓之。”《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信乃解其缚,东乡对,西乡坐,师事之。”
1.捆绑。
束缚、作茧自缚、束手就缚。
2.姓。
卷别 :正文・未集中 部首: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232頁,第11字
同文書局本: 第934頁,第10字
標點整理本: 第896頁,第34字
音《廣韻》:符钁切;《集韻》、《韻會》:伏約切;《正韻》:符約切;《說文》:束也。《釋名》:縛,薄也,使相薄者也。《廣韻》:繫也。《左傳・僖六年》:許男面縛銜璧。又,〈昭二十六年〉:以幣錦二兩,縛一如瑱。【註】縛,卷也。
义又,《釋名》:縛在車下,與輿相連縛也。《急就篇》〔註〕:縛,在車下,主縛軸,令輿相連,卽今所謂鉤心也。
音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符臥切 —— 義同。
音又,《集韻》:符遇切,音附 —— 紨,或作縛,繩也。《韻會》:俗从專作縳,誤。
〔縛〕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糸部。
〔縛〕字拼音是fù,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糹、尃。
〔縛〕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fù] ⑴ 见“缚”。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符钁切頁碼第433頁,第20字續丁孫
束也。从糸尃聲。
卷别卷二十五反切符钁切頁碼第1029頁,第3行,第2字述
束也。從糸尃聲。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符钁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2587頁,第2字許惟賢第1126頁,第5字
束也。
段注束下曰縛也。與此爲轉注。引申之,所以縛。之之物亦曰縛。
从糸。尃聲。
段注符钁切。五部。
缚,用绳索捆绑。字形采用“糸”作边旁,采用“尃”作声旁。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左「糸」右「尃」。篆文從糸、尃(ㄈㄨ fū)聲。從「糸」,表示與繩子有關;「尃」表示音讀。隸書、楷書都從篆文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856頁,第4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098頁,第4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819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571頁,第8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513頁,第20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894頁,第2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3182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6365頁,第2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733頁,第2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341頁,第10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548頁,第12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4513頁,第2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2615頁【補遺】第17901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1614頁,第1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123頁【崇文】第4489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866頁 |
17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第1169頁,第2字 |
18 | 古字釋要 | 第1200頁,第10字 |
英语:to tie
法语:lier, attacher
楚〔战国〕 简 郭店
秦 简 睡虎地
汉 简 张家山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縛,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Unihan编码U+7E1B,拼音是(fù),糹部,共16画,左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