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别 :正文・巳集中 部首:火部
武英殿刻本: 第1623頁,第14字
同文書局本: 第680頁,第13字
標點整理本: 第630頁,第17字
音《唐韻》:補遙切;《集韻》、《韻會》、《正韻》:卑遙切,𡘋音摽。《說文》本作𤒾,火飛也;从火,票聲。《詩・小雅》燎之方楊:〔箋〕燎之方盛之時,炎熾熛怒。《史記・淮隂侯傳》:熛至風起。
义又,揚雄〈甘泉賦〉:前熛闕而後應門。【註】晉灼曰:熛闕,赤色之闕。南方之帝曰赤熛怒,應門正在熛闕之內也。
义《集韻》或作䙳。
音又,《集韻》:紕招切,音漂 —— 本作𤐫,義同。
〔熛〕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中,康熙部首是火部。
〔熛〕字拼音是biāo,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火、票,五行属火。
〔熛〕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biāo] ⑴ 飞迸的火焰:“士纵火焚西南,~延城中。”⑵ 燃烧:“覆沧海以沃~炭,有何不灭者哉?”⑶ 闪光:“海内云蒸,雷动电~。”⑷ 疾速:“卒如~风。”
英语:(same as 熛) spiting flames, flashed fire, to shine off and on, to cover; to hide, to seal, to build
䙳,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A,Unihan编码U+4673,拼音是(è),西部,共10画,上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