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的繁体。
◎同“吘”。
动
1.答应、应允。
《左传•闵公二年》:“及密,使公子鱼请,不许。”《董西厢•卷六》:“虽然昨夜见许,未足取信。”
许可、允许。
2.奉献、给予。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传•聂政传》:“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宋•陆游〈观长安城图〉诗:“许国虽坚鬓已斑,山南经岁望南山。”
3.允诺婚事。
《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其女尚幼,未许字人。”《红楼梦•第六十四回》:“把我二姨儿许给皇粮庄头张家,指腹为婚。”
许配、许嫁。
4.称赞。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称许、赞许。
5.相信。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汉•赵岐•注:“许,信也。”
6.期待。
《孟子•公孙丑上》:“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宋•陆游〈书愤〉诗:“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期许。
名
1.处所。
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宋•梅尧臣〈鲁山山行〉诗:“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2.表示约略估计的数量。
《后汉书•卷七十一•皇甫嵩传》:“赴河死者,五万许人。”唐•柳宗元〈至小邱西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些许、少许。
3.国名。周时所分封的诸侯国,姜姓,后灭于楚。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河南省许昌县东。
4.地名。即今大陆地区河南省许昌县。
5.姓。如汉代有许慎。
副
1.可能。
《乐府诗集•卷四十六•清商曲辞三•无名氏•懊𢙐歌十四首之二》:“撢如陌上鼓,许是侬欢归。”
或许、也许。
2.这么、如此。
宋•苏轼〈次韵答文与可见寄〉诗:“世间那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宋•朱熹〈观书有感〉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许多。
3.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
唐•杜审言〈赠苏绾书记〉诗:“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容赴朔边?”
助
◎语尾助词,表示感叹之义,相当于“啊”。
唐•韩愈〈感春〉诗四首之一:“三杯取醉不复论,一生长恨奈何许!”
◎参见“许许”条。
1.应允;同意。
准许、许可、特许。
2.事先答应给予;献给。
许诺、许婚、封官许愿、以身许国。
3.特指(女子)许配。
以身相许、把姑娘许给他。
4.称赞;赞许。
嘉许、称许、推许。
5.期盼。
期许。
6.表示推测或估计,相当于“也许”、“或许”。
他没来开会,许是没接到通知。
7.古国名。周朝的诸侯国。后为楚所灭,故址在今河南许昌东。
8.〈书〉处所;地方。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9.〈书〉这样;如此。
许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诗〉)。
10.〈书〉助词。用在某些数词、数量短语或“些”、“少”等后面,表示一定程度的量。
潭中鱼可百许头(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高可二黍许(明‧魏学洢〈核舟记〉)、些许、少许。
11.姓。
卷别 :正文・酉集上 部首:言部
武英殿刻本: 第2754頁,第5字
同文書局本: 第1151頁,第14字
標點整理本: 第1126頁,第14字
音《唐韻》、《正韻》:虛呂切;《集韻》、《韻會》:喜語切,𡘋虛上聲。《說文》:聽也。《廣雅》:與也。《玉篇》:從也。《廣韻》:可也。《增韻》:約與之也。《書・金滕》:爾之許我,我其以璧與珪,歸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屛璧與珪。《史記・高祖本紀》:呂媼怒呂公曰: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何自妄許與劉季。
义又,《博雅》:進也。《詩・大雅》:昭兹來許。【傳】許,進也。【疏】禮法既許,而後得進,故以許爲進也。
义又,信也。《孟子》:則王許之乎。
义又,猶興也、期也。《孟子》: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
义又,邑名。《詩・魯頌》:居常與許。【箋】許田也。魯朝宿之邑。
义又,國名,縣名,州名。《春秋・隱十一年》:公及齊侯鄭伯伐許。【疏】〈地理志〉云:潁川郡許縣,故許國,漢名許縣,魏武改曰許昌,後周又改爲許州。
义又,姓。《廣韻》:出高陽汝南,本自姜姓炎帝之後,太嶽之裔,其後因封爲氏。
义又,與鄦通。《史記・鄭世家》:鄦公惡鄭于楚。【註】鄦同「許」。許靈公也。
音又,《集韻》、《韻會》、《正韻》𡘋火五切,音虎。《詩・小雅》:伐木許許。【傳】許許,柹貌。【朱傳】衆人共力之聲。《淮南子・道應訓》: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註】許,音虎。《字彙補》:音虛。
义又,《類篇》:滸,一作許。
〔許〕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言部。
〔許〕字拼音是xū,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訁、午。
卷别卷三上反切虛呂切頁碼第69頁,第10字續丁孫
聽也。从言午聲。
附注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許君以聽釋許,非朝朔義也。今謂:許从午聲,午即杵之象形字。字从言从午,謂舂者送杵之聲也……舉杵勸力有聲,許字之本義也……舂者手持物而口有聲,故許字从言从午。口有言而聲應之,故許引申義為聽。」
卷别卷五反切欣巨反頁碼第194頁,第5行,第1字述
聽言。從言午聲。
卷别卷三上反切虚呂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357頁,第4字許惟賢第160頁,第11字
𦗟言也。
段注𦗟從之言也。耳與聲相入曰𦗟。引伸之凡順從曰𦗟。許,或假爲所。或假爲御。下武傳。許,進也。卽御進也。東平王蒼正作昭茲來御。又爲鄦之叚借字。
从言。午聲。
段注虚呂切。五部。
「【昭】兹來許」,乃所字之假借。何許、幾許亦言所也。所者,猶蘇州人言場地也。古時間、空間皆作所。
许,听从、采纳。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午”作声旁。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137頁,第10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94頁,第9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158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93頁,第5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88頁,第11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305頁,第1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525頁,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1255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456頁,第3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56頁,第9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93頁,第9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698頁,第3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2902頁【補遺】第16424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1560頁,第1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91頁【崇文】第761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267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102頁,第5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二冊,第724頁,第1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249頁,第8字 |
英语:allow, permit; promise; betroth
德语:Xu (Eig, Fam), versprechen, erlauben (V), vielleicht (Adv)
法语:louer, faire l'éloge de, exalter, permettre, admettre, promettre, peut-être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晚期
战国 金文 战国晚期
楚〔战国〕 简 上博
秦 简 睡虎地
秦 简 关沮
汉 简 张家山
汉 石经 熹平石经
魏 石经 三体石经
魏 传抄 三体石经
魏 传抄 春秋僖公石经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許,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Unihan编码U+8A31,拼音是(xū),言部,共11画,左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