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種兵器。寶~。長~。~鞘。~術。~拔弩張(形容形勢緊張,一觸即發,後亦喻書法雄健)。刻舟求~。
名词
1.形聲。从刀,僉( qiān )聲。本義:古代兵器。長刃兩面,中間有脊,短柄。
2.同本義。
sword; dagger; sabre;
劒,人所帶兵也。 —— 《說文》。注:“今之匕首。”昔葛盧之山發而出金, 蚩尤受而制之爲劍。 —— 《管子》負劍辟咡詔之。 —— 《禮記·曲禮》劍寒花不落,弓曉月逾明。 —— 虞世南《從軍行》
劍鍔(劍的鋒刃);劍首(劍環。用玉或金屬製成,上面鏤刻有花紋);劍氣(劍的光芒;比喻人的聲望)
3.劍術 。
swordplay;
劍士(劍術高明的人);劍仙(精於劍術的仙人)
動
1.以劍殺人。
kill with sword;
劍斬虞常。 —— 東漢· 班固《漢書·李廣蘇建傳》有司馬叔持者,白日於都市手劍父仇。 —— 潘岳《馬穫督誄序》
2.挾在脅下。
place in under axilla;
回顧乳者劍汝而立於旁。 —— 宋· 歐陽修《瀧岡阡表》
◎同“𠛤 title=𠛤>𠛤”。
◎同“𣋜 title=𣋜>𣋜”。
名
1.武器名。两面有刃,中间有脊,下有握柄。
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一六:“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
利剑。
2.量词。计算挥剑次数的单位。
他身上共中了七剑。
1.一种古代兵器。长条形,尖顶,两边有刃,中间有脊,下有握柄。以刺击及砍杀方式攻击。
宝剑、刀光剑影、项庄舞剑。
2.现代击剑运动的用剑。分锐剑、钝剑、军刀三种。
击剑规则。
3.量词。用于计算挥剑次数。
身中七剑。
4.姓。
卷别 :正文・子集下 部首:刀部
武英殿刻本: 第334頁,第9字
同文書局本: 第144頁,第45字
標點整理本: 第73頁,第4字
音《唐韻》、《集韻》、《韻會》𡘋居欠切,檢去聲。《玉篇》:籀文劒。《說文》:人所帶兵也。《釋名》:劒,檢也,所以防檢非常。《管子・地數篇》:昔葛天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爲劒鎧。
义又,操劒殺人亦曰劒。潘岳〈汧督馬敦誄序〉:漢明帝時有司馬叔持者,白日于市手劒父讎。
〔劍〕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刀部。
〔劍〕字拼音是jià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僉、刂。
〔劍〕字造字法是形聲。从刀,僉( qiān )聲。本义是古代兵器。長刃兩面,中間有脊,短柄。
〔劍〕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jiàn] ⑴ 古代的一種兵器
卷别卷四下反切居欠切頁碼第137頁,第3字續丁孫
異體劔
人所帶兵也。从刃僉聲。
異體劍、𠠆
籒文劒从刀。
附注段玉裁注:「今之匕首也,人各以其形皃大小帶之。」
卷别卷八反切居欠反頁碼第353頁,第5行,第1字述
人所帶兵也。從刃僉聲。
反切………頁碼第353頁,第5行,第2字述
籒文劒從刀。
卷别卷四下反切居欠切古音第八部頁碼第730頁,第4字許惟賢第325頁,第2字
人所帶兵也。
段注桃氏爲劒。有上制。有中制。有下制。注云:此今之匕首也。人各以其形皃大小帶之。
从刃。僉聲。
段注居欠切。八部。
籒文劒。从刀。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272頁,第8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365頁,第5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282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182頁,第3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171頁,第14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615頁,第1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1080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2512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899頁,第1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109頁,第14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178頁,第16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1408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4703頁【補遺】第16696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488頁,第2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366頁【崇文】第1461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539頁 |
17 | 古字詁林 | 第四冊,第582頁,第1字 |
18 | 古字釋要 | 第449頁,第10字 |
英语:sword, dagger, saber
德语:Schwert (S)
秦 简 睡虎地
秦 简 关沮
汉 简 张家山
东汉 传抄 说文解字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劍,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Unihan编码U+528D,拼音是(jiàn),刂部,共15画,左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