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語言中最小的可以獨立運用的單位。~匯。~書。~典。~句。~序。~組。
②言辭,話語,泛指寫詩作文。歌~。演講~。誓~。~章。~律(文詞的聲律)。
③中國一種詩體(起於南朝,形成於唐代,盛行於宋代。本可入樂歌唱,後樂譜失傳,只按詞牌格律創作)~人。~譜。~牌。~調( diào )。~韻。~曲。
名词
1.形聲。從言,司聲。本義:言詞。按,“辭”、“詞”在“言詞”這個意義上是同義詞。但在較古的時代,一般只說“辭”,不說“詞”。漢代以後逐漸以“詞”代“辭”
2.同本義。
one's words; what one say;
詞,意內而言外也。 —— 《說文》詞色甚強。 —— 《世說新語·輕詆》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 杜甫《石壕吏》門者故不入,則甘言媚詞,作婦人狀,袖金以私之。 —— 宗臣《報劉一丈書》
名詞;動詞;形容詞;詞色(聲色);詞鋒(犀利的文筆,好像刀劍的鋒芒);詞不達意
3.詩文中的詞語。
sentences in speeches, poems,writings or operas; speech; statement;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 姜夔《揚州慢》
詞科(文詞科場;科舉考場);詞場(文壇、文苑、文辭薈萃的地方;文詞科試的場所);詞翰(詞章);詞章(文辭的通稱。後用以專稱詩賦文章而言)
4.狀紙;訴訟。
lawsuit;
次日,一乘轎子擡到縣門口,正值知縣坐早堂,就喊了冤,知縣叫補進詞來。 —— 《儒林外史》
詞狀(狀詞;訴狀);詞因(原因,情由。多指供詞,訟狀所陳述的內容);詞訟(同辭訟。訴訟)
5.文體名,詩歌的一種 [ci—classical poetry conforming to a definite pattern]。一種韻文形式,由五言詩、七言詩或民間歌謠發展而成,起於唐代,盛於宋代。原是配樂歌唱的一種詩體,句的長短隨歌調而改變,因此又叫長短句。有小令和慢詞兩種,一般分上下兩闋。
動
◎說,告訴 tell 其詞於賓曰。——《禮記·曾子問》
名
1.语句中具有完整概念,能独立自由运用的基本单位。
2.代表一个完整观念的文字或语言。
言词、措词。
3.有组织的或片段的语言文字。
歌词、演讲词。
4.文体名。兴于唐,盛于宋,由古之乐府演变而来,其后又递变而为曲。句法多长短不一,且须遵守一定的格律限制。
唐诗宋词。
5.辩讼的话。
《儒林外史•第二四回》:“正值向知县出门,就喊了冤。知县叫补词来。”
挑词架讼。
1.话语;文辞。
台词、振振有词、一面之词、词不达意。
2.指语言中有固定语音形式和特定意义并能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
词汇、形容词、用词造句。
3.一种诗歌体裁。按谱填写,句式长短不一。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别称“长短句”、“诗余”。
填词、唐诗宋词。
4.泛指戏曲、歌曲及某些演唱艺术中配合曲调的语言部分。
歌词、只会哼曲儿,词忘了。
卷别 :正文・酉集上 部首:言部
武英殿刻本: 第2764頁,第7字
同文書局本: 第1156頁,第9字
標點整理本: 第1131頁,第4字
古文: 𧥝
音《唐韻》:似兹切;《集韻》、《韻會》、《正韻》:詳兹切,𡘋音祠。《說文》:意內而言外也。《釋名》:嗣也。令撰善言,相嗣續也。《廣韻》:說也。《正韻》:言也。《字彙》:文也。《公羊傳・昭十一年》:春秋之信史也。其詞則丘有罪焉爾。《史記・儒林傳》:是時天子方好文詞。《晉書・郭璞傳》:璞詞賦爲中興之冠。《舊唐書・張九齡傳》:張說常謂人曰:後來詞人稱首也。又,〈陸贄傳〉:贄以博學宏詞登科。《韓非子・問田篇》:驅於聲詞,眩乎辯說。
义又,《博雅》:已也。
义又,《廣韻》:請也、吿也。〇【按】《說文》本作意內言外,《韻會》引作音內言外,又引徐曰惟也、思也、曰也、兮也、斯也。若此之類,皆詞也、語之助也。聲成文謂之音,此詞直音內之助聲,不出於音,故曰音之內;直言曰言,一字曰言,此詞皆在句之外爲助,故曰言之外。《楚辭》宋玉〈招魂〉「魂兮歸來,東方不可以託些」,些,亦詞也。未詳音發爲言,言之成文爲詞,未可以內外岐之;且詞與兮、些各別,非語助例也。《字彙》勦用《韻會》舊註,非是。又按,《說文》辭,訟也;辤,不受也 —— 與言詞、文詞之詞各別。今經史以辭爲言詞之詞,如《禮・曲禮》「不辭費」是也;以辭爲辤受之辤,如《論語》「與之粟九百,辭」是也;以辤爲文詞之詞,如〈楊修傳〉「絕妙好辤」是也。循用已久,不能更正,然究心六書者,不可不辨。
〔詞〕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言部。
〔詞〕字拼音是cí,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訁、司。
〔詞〕字造字法是形聲。從言,司聲。本义是言詞。按,“辭”、“詞”在“言詞”這個意義上是同義詞。但在較古的時代,一般只說“辭”,不說“詞”。漢代以後逐漸以“詞”代“辭”。
〔詞〕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cí] ⑴ 語言中最小的可以獨立運用的單位⑵ 言辭,話語,泛指寫詩作文⑶ 中國一種詩體(起於南朝,形成於唐代,盛行於宋代。本可入樂歌唱,後樂譜失傳,只按詞牌格律創作)
卷别卷九上反切似兹切頁碼第299頁,第8字續丁孫
異體䛐
意內而言外也。从司从言。
附注段玉裁注:「司者,主也。意主於內而言發於外,故从司、言。」
卷别卷十七反切夕茲反頁碼第746頁,第6行,第1字述
意内而言外也。從言司聲。
鍇注臣鍇曰:「通論詳矣。」
卷别卷九上反切似茲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1716頁,第2字許惟賢第751頁,第4字
意內而言外也。
段注有是意於內,因有是言於外謂之䛐。此語爲全書之凡例。全書有言意者。如𣣧言意,欪無腸意,㱇悲意,㒄膬意之類是也。有言䛐者。如欥詮䛐也,者別事䛐也,皆俱䛐也,𠷎䛐也,魯鈍䛐也,𣉻識䛐也,曾䛐之舒也,乃䛐之難也,尒䛐之必然也,矣語巳䛐也,矤兄䛐也,𠣤驚䛐也,𣄸屰惡驚䛐也,𩴓屰鬼警䛐也,臮眾與䛐也之類是也。意卽意內。䛐卽言外。言意而䛐見。言䛐而意見。意者,文字之義也。言者,文字之聲也。䛐者,文字形聲之合也。凡許之說字義皆意內也。凡許之說形,說聲皆言外也。有義而後有聲。有聲而後有形。造字之本也。形在而聲在焉。形聲在而義在焉。六藝之學也。䛐與《辛部》之辭,其義迥別。辭者,說也。从𤔔辛。𤔔辛猶理辜。謂文辭足以排難解紛也。然則辭謂篇章也。䛐者,意內而言外。从司言。此謂摹繪物狀及發聲助語之文字也。積文字而爲篇章。積䛐而爲辭。《孟子》曰:不以文害辭。不以䛐害辭也。孔子曰:言以足志。䛐之謂也。文以足言。辭之謂也。《大行人》故書汁䛐命。鄭司農云:䛐當爲辭。此二篆之不可掍一也。
从司言。
段注司者,主也。意主於內而言發於外。故从司言。陸機賦曰:辭呈材以效伎。意司契而爲匠。此字上司下言者,內外之意也。郭忠恕《佩觿》曰:詞朗之字,是謂𥛬行。本作䛐朖。李文仲《字鑒》曰:詞朗崩秋字,《說文》作䛐朖𡹔秌。是可證古本不作詞。今各本篆作詞。誤也。似茲切。一部。
名詞當作詞,文詞當作辭。意内而言外,如罵人之龜字並無可賤之意,而今則為惡詞,此則意内而言外也;又能(台)本鼈,未必美也,今人恭維人稱台,有美意,是亦意内而言外也。
意内而言外也。亦可入言部。詞(一句話),辭(文辭),名詞、文辭(辭者,成文之詞也)。意内行言外者,如罵人之龜字並無可賤之意,而今則為惡詞,此則意内而言外也。又如能(台)本鼈,本非尊也,而今人恭維人稱台有尊意,亦意内言外也。
名詞、動詞。辭,文之成篇者也。意内而言外者,如罵人之龜字並無可賤之意,而今則為甚惡之詞。又台本能,能本鼈,今人用以為恭維之詞之類。
词,将内心想的外化表达。字形采用“司、言”会义。
金文從言、聲;篆文、隸書、楷書從言、司聲。「詞」在最初可能指官府文書的文字,因此從「言」表義;從「司」聲也可能有兼義的功能,「司」的本義是官吏管理,因此「詞」從「司」聲,可能與官府文書有關。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588頁,第1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746頁,第2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569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381頁,第13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358頁,第13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291頁,第1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214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4460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1908頁,第2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233頁,第5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371頁,第11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3082頁,第3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9001頁【補遺】第17363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662頁,第2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771頁【崇文】第3081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222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376頁,第6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八冊,第97頁,第1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860頁,第3字 |
英语:words; phrase, expression
德语:Arbeiten, Diktion, klassisches chinesisches Gedicht, Phrasen, Wort (Eig)
法语:mot, terme, expression, phrase courte, paroles
战国 金文 战国早期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宋 传抄 汗简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詞,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Unihan编码U+8A5E,拼音是(cí),言部,共12画,左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