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

  • 佩的意思




    拼音:pei 声调:pèi 怎么读佩朗读
    总笔画:8 画 部首:亻 部
    部外笔画:6 画 结构:左右结构
    五行:水 造字法:会意字
    五笔:WMGH 86 、 WWGH 98 仓颉:OHNB
    郑码:NQAL 四角:27210
    中文电码:0160 区位码:3769 统一码:6
    笔顺:[32351252] 撇、竖、撇、横折弯钩/横斜钩、横、竖、横折钩、竖

    佩的笔顺写法分步演示


    基本解释


    挂,带。~带。~戴。~剑。

    古代系在衣带上的玉饰。玉~。

    心悦诚服。~服。钦~。敬~。可~。

    详细解释


    名词

    1.会意。从人凡巾。本义:系在衣带上的装饰品。

    2.同本义。

    ornament worn as a pendant at the waist in ancient China;

    佩,大带佩也。 —— 《说文》青青子佩。 —— 《诗·郑风·子衿》共王之服玉佩玉。 —— 《周礼·王府》。注:“王之所带者。”遗余佩兮澧浦。 —— 《楚辞·湘君》

    佩玖(作佩饰用的浅黑色美石);佩玦(有缺口的环形佩玉);佩珂(用黄黑色玉石制成的佩饰);佩衽(佩玉和衣襟)

    3.姓。

    动词

    1.佩带,把徽章、符号、手枪等戴在或挂在胸前、臂上、肩上或腰间。

    wear;

    佩之金玦。 —— 《左传·闵公二年》古代君子,必佩玉。 —— 《礼记·玉藻》佩其象揥。 —— 《诗·魏风·葛屦》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 《史记·项羽本纪》

    佩章(古代官员佩带的印章);佩巾(古代女子外出时系于腰左的拭巾);佩玉(古代系于衣带用作装饰的玉)

    2.钦佩,敬仰。

    express admiration for;

    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3.携带,随身拿着。

    bring with;

    农夫佩其耒耜,工匠佩其斧斤。 —— 《白虎通·衣裳》杻阳之山,有兽名鹿蜀,佩之宜子孙。 —— 《山海经·南山经》。注:“谓带其皮毛。”

    佩仰(钦佩和信仰);佩慰(钦佩欣慰);佩德勿谖(受到的恩情,永远不会忘记)

    古人系在腰带上的一种装饰品。

    玉佩。《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 之,杂佩以赠之。也作

    1.系物在衣带或衣服上。

    《晋书•卷三六•张华传》:“吾少时有相者言,吾年出六十,位登三事,当得宝剑佩之。”

    佩剑、佩玉、那警员身上佩带一把手枪。

    2.敬仰信服。

    南朝梁•江淹〈建平王谢玉环刀等启〉:“垂光既深,铭佩更积。”

    钦佩、敬佩。

    1.古代系在衣带上的一种装饰品。

    玉佩、佩环、佩饰。

    2.将物品系在身上。

    佩剑、佩玉、腰上佩著一把枪。

    3.表示崇敬或信服。

    钦佩、敬佩、佩服。

    4.姓。

    佩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子集中 部首:人部

    武英殿刻本: 第220頁,第9

    同文書局本: 第100頁,第4

    標點整理本: 第24頁,第11

    廣韻》、《集韻》、《韻會》:蒲昧切;《正韻》:步昧切,𡘋音悖。釋名》:佩,倍也。言非一物者,有陪貳也。一德佩,一事佩。詩・鄭風》: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傳】雜佩者,珩、璜、琚、瑀、衝、牙之類。左傳・閔二年》:晉狐突曰:佩衷之旗也。禮・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宮羽。【又】天子佩白玉,公侯佩山𤣥玉,大夫佩水蒼玉,世子佩瑜玉,士佩瓀玫。【又】凡帶必有佩玉,唯喪否。又,《論語》:去喪,無所不佩。又,《白虎通》:農夫佩耒耜,工匠佩斧,婦人佩鍼縷。

    又,水縈紆謂之佩。水經注》:鮑丘水北佩謙澤,眇望無垠。又〔依體例,應作〔又〕,指前面引用的書目 —— 《水經注》〕:蘭渠川水出自北山,帶佩衆溪,南流注于渭。

    又,叶蒲眉切,音裴。詩・秦風》「何以贈之,瓊瑰玉佩」,叶上思。

    又,叶蒲邁切,音敗。屈原〈離騷〉「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爲佩」,能音柰。

    說文》:大帶佩也。从人、从凡、从巾。佩必有巾,巾謂之飾。徐鉉曰:俗別作珮,非。

    注解

    〔佩〕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中,康熙部首是人部

    〔佩〕字拼音是pèi,左右结构,可拆字为亻、𫥞,五行属

    〔佩〕字造字法是会意。从人凡巾。本义是系在衣带上的装饰品。

    〔佩〕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pèi] ⑴ 挂,带⑵ 古代系在衣带上的玉饰⑶ 心悦诚服

    佩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八上反切蒲妹切頁碼258頁,第3

    佩大帶也。从人从凡从巾。佩必有巾,巾謂之飾。

    鉉注臣鉉等曰:今俗別作珮,非是。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五反切蒲妹反頁碼661頁,第2行,第1

    佩大帶也。從人、凡、巾。佩必有巾,從巾,巾謂之飾。

    鍇注臣鍇曰:「人、凡、巾爲佩。會意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八上反切蒲妹切古音第一部頁碼1462頁,第2許惟賢642頁,第2

    佩大帶佩也。

    段注大帶佩者,謂佩必系於大帶也。古者有大帶,有革帶。佩系於革帶。不在大帶。何以言大帶佩也。革帶統於大帶也。許於《糸部》之紳,《革部》之鞶皆曰大帶。實則紳爲大帶,鞶爲革帶也。佩者,《內則》左右佩用是。

    从人凡巾。

    段注从人者,人所以利用也。从凡者,所謂無所不佩也。从巾者,其一耑也。蒲妹切。古音在一部。俗作珮。

    佩必有巾。故从巾。

    段注故字依《韵會》補。《巾部》之𢁥帥也。說从巾之意。

    巾謂之飾。

    段注《巾部》曰:飾,㕞也。《又部》曰:㕞,飾也。飾拭古今字。巾以飾物。故謂之飾。《禮經》詳帨。《左氏》偁率巾者,冣切於用者也。故《倉頡》製佩帶二文皆箸巾。

    白话解释

    佩,宽大衣带上所佩带的饰物。字形采用“人、凡、巾”会义。佩物必系巾,佩物系巾,这称为“饰”。

    字形解说

    金文作,由「人」、「凡」、「巾」三字構成。從人,表示人身佩物;從(凡),甲骨文作,像方槃之形,乃槃的初文,在此則為鞶的假借,示繫於大帶的鞶帶;從巾,示佩帶之義。會三字而得繫於大帶上的佩帶之義(《文字析義》,P.261),戰國文字承之。篆文承自戰國文字,變作「」,失其原形。隸書承自戰國文字,形二邊向下延伸。楷書沿之而定體。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佩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506頁,第15字
    2陳昌治本第646頁,第8字
    3黃侃手批第494頁
    4說文校箋第326頁,第4字
    5說文考正第310頁,第11字
    6說文今釋第1120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1909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3963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1653頁,第4字
    10說文標整第200頁,第11字
    11標注說文第320頁,第11字
    12說文注箋第2634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7937頁【補遺】第17182頁
    14通訓定聲第748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681頁【崇文】第2721頁
    16說文句讀第1050頁
    17古字詁林第七冊,第275頁,第1字
    18古字釋要第759頁,第7字

    佩字的翻译


    英语:belt ornament, pendant; wear at waist, tie to the belt; respect

    德语:bewundern (V)​, tragen (V)

    佩的字源字形


    佩(金文·西周·西周早期或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或中期

    佩(金文·西周·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佩(金文·西周·西周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佩(金文·春秋·春秋中期) 春秋 金文 春秋中期

    佩(简·秦·睡虎地) 睡虎地

    佩(简·秦·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

    佩(简·秦·龙岗) 龙岗

    佩(简·汉·张家山) 张家山

    佩(石经·唐·开成石经) 石经 开成石经

    佩(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佩(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佩(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佩(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