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螋〕昆虫,体扁平狭长,黑褐色,前翅短而硬,后翅大,折在前翅下,有些种类无翅,尾部形状像夹子,多生在潮湿的地方,为害家蚕。
名
◎母猴。
《集韵•入声•药韵》:“蠼,兽名。《说文》:『母猴也。』”
动
◎跳跃。
《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 :“低卬夭𫊸据以骄骜兮,诎折隆穷蠼以连卷。”
1.〈书〉一种大猴子;亦泛指猿猴。通“玃”。
2.〈书〉卷曲的样子。
低卬夭𫊸据以骄骜兮,诎折隆穷蠼以连卷(《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
◎参见【蠼螋】。
卷别 :正文・申集中 部首:虫部
武英殿刻本: 第2642頁,第18字
同文書局本: 第1104頁,第37字
標點整理本: 第1079頁,第36字
音《集韻》:厥縛切,音矍。《類篇》:獸名,母猴也。《司馬相如・上林賦》:蛭蜩蠼[⿰犭周]㊟〔或作:蛭蜩蠼蝚〕。
义又,《司馬相如・大人賦》:蠼以連卷。【索隱註】韋昭曰:蠼龍之形貌。
音又,《篇海》音瞿 —— 與蠷通。詳蠷字註。
义蠼[⿰犭周]之蠼,本作玃。別詳犬部。
〔蠼〕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中,康熙部首是虫部。
〔蠼〕字拼音是qú,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虫、矍,五行属木。
〔蠼〕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qú] ⑴ 〔~螋〕昆虫,体扁平狭长,黑褐色,前翅短而硬,后翅大,折在前翅下,有些种类无翅,尾部形状像夹子,多生在潮湿的地方,为害家蚕。
德语:Insekentsorte (S, Bio)
法语:dermaptère, perce-oreilles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蠼,通用规范汉字,三级汉字,序号8105,拼音是(qú),虫部,共26画,左右结构,五行属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