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肯綮”( kěnqìng ):
2.筋肉结节处。
3.喻事物的关键。
4.另见 qǐ。
名词
1.细密的缯帛。
fine silks;
綮,致缯也。 —— 《说文》。段玉裁注:“凡细腻曰致。”
2.戟衣。綮戟,古代官吏出行时前导的仪仗。也作“棨”。
flags carried by a guard of honour;
如今百脚旗用以前导者,即有衣之戟谓之棨也。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3.另见 qìng。
名
1.细致的丝织品。
《说文解字•糸部》:“綮,致缯也。”清•段玉裁•注:“凡细腻曰致,今之致字也。”
2.古代官吏出行时用作前导的仪仗,即上覆有赤黑色的缯衣套子。
綮戟。
名
◎筋骨接合处。
《集韵•去声•径韵》:“綮,肯綮,筋肉结处也。”《庄子•养生主》:“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
1.〈书〉古时一种以木头刻成的通行凭证。形状像戟。
2.〈书〉古代官吏出行前,一种用为前导的仪仗。以木制成,形状像戟。
3.姓。
◎〈书〉筋骨结合的地方。
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庄子‧养生主》)。
卷别 :正文・未集中 部首: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217頁,第7字
同文書局本: 第927頁,第16字
標點整理本: 第890頁,第1字
音《廣韻》:康里切;《集韻》、《韻會》:遣里切;《正韻》:祛禮切,𡘋音啓。《說文》:㨖繒也。一曰徽幟信也,有齒。《玉篇》:戟衣也。《廣韻》:戟支。
音又,《集韻》:詰定切,音罄 —— 肯綮,肋肉結處也。《莊子・養生主》:技經肯綮之未嘗。
音又,《集韻》:棄挺切,音謦;壹計切,音翳 —— 義𡘋同。
〔綮〕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糸部。
〔綮〕字是多音字,拼音是qìng、qǐ,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𢼄、糸,五行属金。
〔綮〕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qìng] ⑴ 〔肯~〕见“肯”。⑵ 筋骨结合处;比喻事物的关键。㈡ [qǐ] ⑴ 古同“棨”,古代官吏出行用作符信的戟衣。⑵ 细緻的缯帛。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康禮切頁碼第434頁,第10字續丁孫
緻繒也。一曰幑幟,信也,有繠。从糸,啟省聲。
附注段玉裁注改「㨖」為「致」。
卷别卷二十五反切康礼切頁碼第1030頁,第6行,第1字述
㨖繒也。一曰幑幟,信也,有齒。從糸𢼄聲。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康禮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2593頁,第1字許惟賢第1128頁,第8字
致繒也。
段注致,送詣也。凡細膩曰致。今之緻字也。漢人多用致,不作緻。致繒曰綮。未聞其證。
一曰幑識信也。有齒。
段注各本識作幟。俗字也。今正。《巾部》曰:幑者,幑識也。幑識信葢謂棨𢧢。棨綮通用也。《漢・匈奴傳》曰:棨𢧢十。師古曰:棨𢧢,有衣之𢧢也。以赤黑繒爲之。《古今注》曰:棨𢧢,殳之遺象。以木爲之。後世滋僞。無復典㓝。以赤紬韜之。亦謂之紬𢧢。亦謂之棨𢧢。王公以下通用之以前驅。按用赤黑繒,故曰綮。其用同幑識,故曰幑識信。
从糸。啟省聲。
段注各本作𢼄聲。𢼄不成字。按《木部》棨下曰啟省聲。則此亦當云啟省聲。今依《韵會》正。康禮切。十五部。
「一曰幑識信也」,乃「棨」(傳信也)之借。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857頁,第12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101頁,第1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821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573頁,第3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514頁,第19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898頁,第2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3190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6382頁,第2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739頁,第3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342頁,第2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550頁,第1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4525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2637頁【補遺】第17903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2283頁,第4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127頁【崇文】第4505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871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543頁,第2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第1180頁,第2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1203頁,第1字 |
英语:embroidered banner
法语:bannière brodée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綮,通用规范汉字,二级汉字,序号5817,多音字,拼音是(qìng 或 qǐ),糸部,共14画,形声字,上下结构,五行属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