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
◎足迹。
foot mark; rack;
躅,蹢躅也。从足,蜀声。 —— 《说文》。按,迹也。三辅谓牛蹄处为躅。 —— 《一切经音义》引《汉书叙传音义》企望尘躅。 —— 《尔雅序》尘游躅于蕙路。 —— 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
躅路(行走的足迹)
动词
1.用于“踯躅”。徘徊不行。
pace up and down;
羸豕孚蹢躅。 —— 《易·姤》
躅踯(徘徊)
2.践踏;踏踩。
trample;
师旷东躅其足。 —— 《周书·太子晋》。注:“东躅,蹋也。”朝露白如玉,我不敢躅,恐湿我足。 —— 刘明《鸡鸣一首赠宗文侄》
躅躅(行走的样子);躅足(犹跺脚);躅陆(顿足跳跃的样子);躅蹐(小步行走)
3.另见 zhuó。
名词
1.足迹。
footprint;
躅,钲躅也。从足,蜀声。 —— 《说文》。按,迹也。尘游躅于蕙路。 —— 南朝齐· 孔稚圭《北山移文》
躅路(道路)
2.功绩。
achievement;
校长程君 仲沂及奉职斯校之诸君子,低回遗躅,观感实深。 —— 梁启超《戴东原图书馆缘起》
3.另见 zhú。
名
1.足迹、踪迹。
《汉书•卷一○○•叙传上》:“伏周、孔之轨躅,驰颜、闵之极挚。”唐•丘丹〈经湛长史草堂〉诗:“偶寻野外寺,仰慕贤者躅。”
2.比喻前贤的行为、功绩。
宋•苏轼〈送顿起〉诗:“岱宗已在眼,一往继前躅。”
动
◎踩踏。
《逸周书•卷九•太子晋解》:“师旷东躅其足,曰:『善哉善哉!』”
形
◎参见“踯躅”条。
◎〈书〉踩踏。
师旷东躅其足,曰:善哉善哉!(《逸周书•卷九•太子晋解》)。
◎〈书〉踪迹。
伏周、孔之轨躅,驰颜、闵之极挚(《汉书•卷一○○•叙传上》)、偶寻野外寺,仰慕贤者躅(唐•丘丹〈经湛长史草堂诗〉)。
卷别 :正文・酉集中 部首:足部
武英殿刻本: 第2951頁,第13字
同文書局本: 第1234頁,第32字
標點整理本: 第1214頁,第31字
古文: 𨄃
音《唐韻》:直錄切;《集韻》、《韻會》:廚玉切,𡘋音蠋。《說文》:蹢躅。詳蹢字註。《史記・淮隂侯傳》:騏驥之跼躅,不如駑馬之安步。
义又,《荀子・禮論篇》:躑躅焉。【註】躑躅,以足擊地。
音又,《集韻》:直角切,音濁。《類篇》:迹也。《前漢・敘傳》:伏孔周之軌躅。
音又,《韻補》叶直律切。韓愈〈樊宗師墓銘〉:文從字順,各識職;有欲求之,此其躅。
义《廣韻》同「䠱」。
〔躅〕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中,康熙部首是足部。
〔躅〕字拼音是zhú,左右结构,可拆字为𧾷、蜀,五行属火。
〔躅〕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hú] ⑴ 〔踯~〕见“踯”。⑵ 足迹。
卷别卷二下反切直録切頁碼第61頁,第18字續丁孫
蹢躅也。从足蜀聲。
卷别卷四反切掾曲反頁碼第175頁,第6行,第2字述
蹢躅也。從足蜀聲。
卷别卷二下反切直錄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328頁,第5字許惟賢第147頁,第8字
蹢躅也。
段注蹢躅雙聲。
从足。蜀聲。
段注直錄切。三部。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120頁,第8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77頁,第2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144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84頁,第19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80頁,第3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275頁,第1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475頁,第3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1162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415頁,第1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49頁,第23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85頁,第10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637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2739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1505頁,第2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77頁【崇文】第705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241頁 |
17 | 古字詁林 | 第二冊,第592頁,第1字 |
18 | 古字釋要 | 第226頁,第13字 |
英语:walk carefully; hesitate, falter
德语:vorsichtig gehen (V), zögern, zaudern (V)
法语:marcher avec précaution, hésiter, halter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躅,通用规范汉字,二级汉字,序号6429,拼音是(zhú),足部,共20画,形声字,左右结构,五行属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