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

  • 𪔂的意思



    𪔂

    拼音:ding 声调:dǐng 怎么读𪔂朗读
    总笔画:12 画 部首:目 部
    结构:嵌套结构
    五笔:HNDN 仓颉:BUVMS
    郑码:LZAZ 笔顺:[25111513215]

    详细解释


    同“”。

    𪔂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亥集下 部首:鼎部

    武英殿刻本: 第3655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1525頁,第10

    標點整理本: 第1527頁,第19

    正字通》:俗鼎字。

    注解

    𪔂〕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下,康熙部首是鼎部

    𪔂〕字拼音是dǐng,嵌套结构,可拆字为目、󰌤

    𪔂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七上反切都挺切頁碼226頁,第9

    異體𪔂、鼑

    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螭魅蝄蜽,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易》卦:巽木於下者爲鼎,象析木以炊也。籒文以鼎爲貞字。凡鼎之屬皆从鼎。

    附注馬衡《中國金石學概要上》:「鼎本象形字。象三足兩耳碩腹之形。其後漸趨整齊,最後乃成小篆之鼎。許氏引《易》以解字形,『象析木以炊』,求之六書,轉不可通。」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三反切顛茗反頁碼578頁,第1行,第1

    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寳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荊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螭魅蛧蜽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易》卦,巽木於下者爲鼎,象析木以炊鼎也。從貞省聲。古文以貞爲鼎,籒文以鼎爲貞。凡鼎之屬,皆從鼎。

    鍇注臣鍇按:《周易》巽下離上爲鼎,巽木也。《彖》曰「鼎以木巽火烹飪也。」《春秋左傳》曰:「鑄鼎使民知神姦,然後不逢不若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七上反切都挺切古音第十一部頁碼1273頁,第2許惟賢558頁,第2

    鼎三足㒳耳。和五味之寶器也。

    段注三足㒳耳謂器形。非謂字形也。《九家易》曰:鼎三足以象三台也。易曰:鼎黃耳。和當作盉。許亦從俗通用。

    象析木㠯炊。

    段注巳下次第依《韵會》所據小徐本訂。片者,判木也。反片爲爿。一木析爲二之形。炊鼎必用薪。故像之。唐張氏參誤會三足㒳耳爲字形。乃高析木之㒳旁爲耳。唐人皆作鼎。非也。唐氏玄度旣辨之矣。

    貞省聲。

    段注大徐本無。無此三字則上體未說。此謂上體目者貞省聲也。或曰離爲目。㢲爲木。鼎卦上離下㢲。何不以此說字乎。曰言易卦之取象則可。若六書之會意。必使二字相合成文。如人言,止戈是。目與木不相合也。故釋下體爲象形。上體爲諧聲。古叚鼎爲丁。如《賈誼傳・春秋》鼎盛,《匡衡傳》匡鼎來皆是。鼎之言當也。正也。都挺切。十一部。

    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者。

    段注此字依《韵會》補。

    离魅蛧蜽莫能逢之。㠯協承天休。

    段注离俗用螭。依《禸部》則當作离。此用宣三年《左傳》王孫滿說。傳不言鑄鼎荆山之下。《尙書》古文疏證云:陜西同州朝邑縣西南三十二里有懷德城。漢縣也。《漢志》左馮翊褱德下曰:《禹貢》北條荆山在南。皇甫謐《帝王世紀》。禹鑄鼎於荆山。在馮翊懷德之南。山下有荆渠。酈氏《水經注》。懷德縣故城在渭水之北。沙苑之南。《禹貢》北條荆山在南。山下有荆渠。卽夏后鑄九鼎處也。

    易卦㢲木於下者爲鼎。

    段注此引易證下體象析木之意。與㬜下引易證从日一例。

    古文㠯貝爲鼎。籒文㠯鼎爲貝。

    段注二貝字小徐皆作貞。郭忠恕《佩觿》云:古文以貞爲鼎。籒文以鼎爲則。亦誤。今正。京房說貞字鼎聲。此古文以貝爲鼎之證也。許說𠟭𪔅𪔈者,籒文之則員霣妘字。此籒文以鼎爲貝之證也。

    凡鼎之屬皆从鼎。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爾雅》丁訓當;「山河我二人共貞」(當也);鼎,「天子春秋鼎盛」,此三字皆「當」之借。今「頂(挺同義)上去」即當字,其音尚同鼎。

    白话解释

    鼎:三根立腿,两只提耳,是用来调和各种味料的宝器。古昔朝代的夏禹,收集中华九州之长贡献的金属,在荆山山下铸鼎。进入山林、江河、湖泽,其间的螭魅蝄蜽,没有什么能遇见他,他凭借铸鼎和谐地接受苍天的恩赐。《易经》的卦象,用“木”进入火下, 是鼎卦。像剖开木头用以烧火煮饭。籀文中的“鼎”字借用的是“贞”字。所有与鼎相关的字,都采用“鼎”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之,都上像器之二耳;中像其容,或有飾畫,或無飾畫;下像有飾物的三腳省作二腳,正像鼎的樣子。金文三例,和甲文之形大同小異,一、二例則鼎之三腳俱見。戰國文字之,省了鼎之二耳,而三腳全見。篆文以二腳呈現,並省二耳,然不影響其音、義。隸書都承自篆文之形,少有差異,楷書鼎則貼近篆文字形以及隸書第二例。以上諸形,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鼎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445頁,第2字
    2陳昌治本第569頁,第6字
    3黃侃手批第438頁
    4說文校箋第286頁,第1字
    5說文考正第275頁,第9字
    6說文今釋第989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1693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3607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458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175頁,第14字
    11標注說文第281頁,第13字
    12說文注箋第2303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7076頁【補遺】第17063頁
    14通訓定聲第3478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597頁【崇文】第2385頁
    16說文句讀第916頁
    17說文新證第567頁,第1字
    18章授筆記第294頁,第6字
    19古字詁林第六冊,第577頁,第1字
    20古字釋要第679頁,第6字

    𪔂字的翻译


    英语:tripod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