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犎牛,一种颈背部隆起的野牛。
名
◎动物名。即犎牛。背脊上有肉隆起如橐驼,据说可健行三百余里而不须休息。
《尔雅•释畜》:“犦牛。”晋•郭璞•注:“即犎牛也。领上肉犦胅起高二尺许,状如橐驼,肉鞍一边。健行者,日三百余里。”
◎〈书〉一种颈背上隆起像骆驼的野牛。也作“犎牛”。
卷别 :正文・巳集下 部首:牛部
武英殿刻本: 第1686頁,第8字
同文書局本: 第705頁,第4字
標點整理本: 第657頁,第5字
音《廣韻》:蒲角切;《集韻》、《正韻》:弼角切,𡘋音雹。《玉篇》:犎牛。《韻會》:《緯略》云:此獸抵觸百獸,無敢當者,故金吾刻犦牛於槊首。《正韻》亦作𤜌。
音又,《廣韻》:博沃切;《集韻》:逋沃切,𡘋音襮。又,《集韻》:逋玉切,音䪁。又,《集韻》、《類篇》𡘋伯各切,音博。又,《韻會》:巴校切,音豹 —— 義𡘋同。
〔犦〕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下,康熙部首是牛部。
〔犦〕字拼音是bào,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牜、暴。
〔犦〕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bào] ⑴ 犎牛,一种颈背部隆起的野牛。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犦,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Unihan编码U+72A6,拼音是(bào),牛部,共19画,左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