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籍。字~。词~。经~。引经据~。
②标准,法则。~章。~制。~故( ➊ 典制和掌故; ➋ 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范。~雅。~礼。~型。
③指典礼。盛~。大~。
④主持,主管。~试(主持科举考试之事)。~狱。
⑤活买活卖,到期可以赎。~卖。~押。~契。
⑥姓。
名词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廾”。本义:重要的文献、典籍。
2.同本义。
work of standard scholarship; classics;
典,五帝之书也…庄都说,典,大册也。 —— 《说文》。按,谓从册,从大,古文从古文册。典,经也。 —— 《尔雅·释言》不可为典要。 —— 《易·系辞》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 《左传·昭公十二年》司晋之典籍。 —— 《左传·昭公十五年》不远而复,先典攸高(重贵)。 —— 丘迟《与陈伯之书》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 《后汉书·张衡传》
药典;字典;释典(佛经);法典;佛典;引经据典;典志(记载政典的文籍);典坟(《三坟》和《五典》的省称。都是上古的典籍)
3.常道,准则 。
norm;
典型(常刑;常规);常典(常法);典要(不变的标准);典式(典范,法式)
4.法律;法规。
canon; law;
掌建邦之三典,轻典、中典、重典也。 —— 《周礼·大司寇》
典例(可依为准则的成例);典常(常法,常规);典诰(古代文体名。典指常法;诰指诏令)
5.典礼,仪节 。
ceremony;
盛典;开国大典;庆典(庆祝典礼);典重涂山(比喻典礼重要,规模宏大。相传涂山是夏禹娶涂山氏及会见诸侯的地方)
6.典故。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
literary quotation;
语出何典;典实(典故,史实);典证(出典和依据)
7.典章,法令制度。又称“典度” 。
decrees and regulations;
典则(典章法则);典册(记载典章制度等的重要册籍);典律(典章律令)
动词
1.主持;主管。
be in charge of;
命汝典乐。 —— 《书·尧典》或时下愚而千金,顽鲁而典城。 —— 《论衡·命禄》专典机密。 —— 《三国志·吴仪传》
典御(掌管统治);典诠(主持选拔);典守(主管、保管;看守);典历(掌管;经历)
2.抵押,旧时一方把土地或房屋等押给另一方使用,换取一笔钱,不付利息,议定年限,到期还款,收回原物。
mortgage;
朝回日日典春衣。 —— 杜甫《曲江二首》民间质典,利息重者至五、七分。 —— 《金史·百官志》
典东西;典地,典田(典当田地);典衣(典押衣服);典身钱(卖身钱)
形容词
◎庄重高雅。指文章、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 。
refined; terse;
典畅(典雅通畅);典则俊雅(典雅庄重);典辞(典雅的文辞);典藻(典丽华藻)
名
1.五帝时的书,指重要的文献、简册。
《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2.国家的常法。
《周礼•天官•大宰》:“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
3.可作为依据或模范的书。
字典、引经据典。
4.可遵守的法度、准则。
《文选•刘琨•劝进表》:“中兴之兆,图谶垂典,自京畿陨丧,九服崩离,天下嚣然,无所归怀。”
5.典礼、仪式。
庆典、大典、盛典。
6.前代的故事、制度、文物。
用典、数典忘祖。
7.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典韦。
动
1.掌管、治理。
《三国志•卷六二•吴书•是仪传》:“到见亲任,专典机密。”
典试、典狱。
2.以物品质押贷款。
唐•杜甫〈曲江〉诗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典当。
形
◎文雅、雅致。
南朝梁•萧统〈答玄圃园讲诵启令〉:“辞典文艳。”
典雅。
1.法度;可作为规定或标准。
典章、典范。
2.可作为依据或模范的书籍。
经典、引经据典。
3.隆重的典礼或仪式。
庆典、国庆大典。
4.前代的制度、文物或掌故。
用典、典故。
5.掌管;治理;主持。
典狱、典试。
6.以物品、土地或房屋等质押贷款,到期可以赎回物品。
典当、典押。
7.姓。
卷别 :正文・子集下 部首:八部
武英殿刻本: 第293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128頁,第2字
標點整理本: 第55頁,第2字
古文: 𥮏
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多殄切,顚上聲。《說文》:典,五帝之書也。从𠕁在丌上,尊閣之也。《爾雅・釋言》:典,經也。《廣韻》:法也。《書・舜典》:愼𡽪五典。【註】五典,五常也。《周禮・天官・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秋官・大司𡨥〉:掌建邦之三典。【疏】常經卽是法式。
义又,〈周語〉:召公曰:瞽獻典。【註】典,樂典也。
义又,典守,猶主也。《周禮・春官》:典同。【又】典瑞。《戰國策》:我典主東地。【註】典猶職典也。
义又,姓。〈魏志〉有典韋㊟〔〈魏書〉有典韋,〈魏志〉應為〈魏書〉〕。
音又,《集韻》、《韻會》、《正韻》𡘋徒典切,音殄。《正韻》:堅潤貌。《周禮・冬官・考工記》:是故輈欲頎典。【註】頎讀爲懇;典,堅韌貌。《韻會》:一曰車轅束。
〔典〕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八部。
〔典〕字拼音是diǎ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冊、廾、;、𠕁、、;、、八,五行属火。
〔典〕字造字法是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廾”。本义是重要的文献、典籍。
〔典〕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diǎn] ⑴ 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⑵ 标准,法则⑶ 指典礼⑷ 主持,主管⑸ 活买活卖,到期可以赎⑹ 姓。
卷别卷五上反切多殄切頁碼第147頁,第10字續丁孫
異體典
五帝之書也。从𠕁在丌上,尊閣之也。莊都說,典,大冊也。
古文典从竹。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从『又』或『廾』持冊,置於『二』上(『二』可能是置物的東西,或表示下有薦),表示是重要的冊書。金文『二』或訛變為『丌』,或上部繁化从『竹』。」
卷别卷九反切顛腆反頁碼第376頁,第6行,第1字述
五帝之書也。從冊在丌上,尊閣之也。莊都說:「典,大冊也。」
鍇注臣鍇按:五帝,經傳之說不同,諸儒多引易繫所云,作者然。《易》通論古者聖人之制作,未必盡舉五帝。據《孔子家語》:黃帝、顓頊、堯、舜、禹爲五帝;《尚書・序》:少昊、顓頊、高辛、唐、虞爲五帝;《史記》與《家語》同;《國語》次序黃帝以下凡五: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也。典言「常道」也,言百世常行之道也。《尚書》所謂大訓在東序,司馬遷所謂金匱石室之書。
反切………頁碼第377頁,第3行,第1字述
古文典從竹。
卷别卷五上反切多殄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第797頁,第1字許惟賢第355頁,第1字
五帝之書也。
段注三墳五典見《左傳》。
从𠕋在丌上。尊閣之也。
段注閣猶架也。以丌庪閣之也。多殄切。古音在十三部。
莊都說。典,大𠕋也。
段注此字形之別說也。莊都者,博訪通人之一也。謂典字上从𠕋,下从大。以大𠕋會意。與𠕋在六上說異。不別爲篆者。許意下本不從大。故存其說而巳。
古文典。从竹。
段注古文𠕋作𥬰。此从古文𠕋也。漢碑多有从竹,从艸者。
此典籍字。典守係敟字之借。
典,三皇五帝赖以成功治国的书籍。字形采用“冊、丌”作边旁,表示“册”在“丌”架上,尊敬地搁置重要册子。庄都说,典, 就是大册。
甲骨文從廾、從冊,表示雙手捧著書冊,有時多加「=」為裝飾符號。金文改成從冊、從丌,表示放在桌几上的重要典籍。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292頁,第3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391頁,第4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301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194頁,第11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182頁,第4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659頁,第4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1162頁,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2660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966頁,第2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117頁,第10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192頁,第10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1526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4985頁【補遺】第16731頁【後編】第18190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3244頁,第4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399頁【崇文】第1593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588頁 |
17 | 說文新證 | 第377頁,第1字 |
18 | 章授筆記 | 第199頁,第1字 |
19 | 古字詁林 | 第四冊,第715頁,第1字 |
20 | 古字釋要 | 第472頁,第4字 |
英语:law, canon; documentation; classic, scripture
德语:Standardwerk, Kanon
法语:mettre en gage, gage, hypothèque, canon, code, allusion, citation, cérémonie
商 甲骨文 无名组
商 甲骨文 黄组
商 金文 商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春秋 金文 春秋中期
战国 金文 战国晚期
楚〔战国〕 简 包山
楚〔战国〕 简 望山
楚〔战国〕 简 天星观
秦 简 睡虎地
秦 简 龙岗
秦 简 里耶
汉 简 张家山
汉 石经 熹平石经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典,通用规范汉字,一级汉字,序号1092,拼音是(diǎn),八部,共8画,会意字,上下结构,五行属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