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衣襟:“连~成帷”。敛~。
②衣袖。
③古代睡觉时用的席子。~席。
名词
1.形声。从衣,壬声( rén )。本义:衣襟。
2.同本义。
front of a garment;
衽二尺有五寸。 —— 《仪礼·丧服记》再拜稽首以衽受。 —— 《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楚必敛衽而朝。 —— 《汉书·张良传》
衽左(左衽。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用以指受外族的统治);衽服(左衽之服。指少数民族的服装);衽发 (披发左衽。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
3.指床草席。
sleeping mat;
御衽于奥。 —— 《仪礼·士昏礼》。注:“卧席也。”衽席床第。 —— 《周礼·王府》
衽席(床褥与莞簟);衽席之上(比喻安全舒适的地方)
4.袖子。
sleeve;
衽,袖也。 —— 《广雅》文伯引衽攘捲而亲馈之。 —— 《列女传》
5.下裳。
trousers;
终岁御,衣衽不敝。 —— 《周礼》。郑玄注:“衽谓裳也。”
6.古时连接棺盖与棺木的木楔,两头宽中间窄。汉代名为小腰,插入棺口两旁的坎中,使盖与棺身密合。
coffin wedge;
君盖用漆,三衽三束。 —— 《仪礼·丧大记》
动词
1.睡卧。
lie;
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 —— 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衽金革(以兵器、甲胄为卧席。形容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迎敌)
2.整理衣襟。
put one' s clothes in order;
正冠则缨绝,衽襟则时见。 —— 《新序》
名
1.衣襟。
《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楚辞•屈原•离骚》:“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2.衣袖。
汉•刘向《列女传•卷一•鲁季敬姜传》:“文伯引衽攘卷而亲馈之。”
3.睡觉用的席子。
《礼记•曲礼上》:“请席何乡,请衽何趾?”《史记•卷八三•鲁仲连邹阳传》:“摄衽抱机,视膳于堂下。”
4.古代用来接合棺身和棺盖的木楔。
汉•刘熙《释名•释丧制》:“古者棺不钉也。旁际曰小要,其要约小也。又谓之衽。衽,任也。任制祭会使不解也。”
动
1.扣合、整理。
汉•刘向《新序•卷七•节士上》:“原宪冠桑叶冠,杖藜而应门,正冠则缨绝,衽襟则肘见。”
2.睡卧。
《礼记•中庸》:“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
1.〈书〉衣襟。
敛衽(整理衣襟,表示恭敬)、披发左衽(左衽:外衣襟向左边掩)。
2.〈书〉睡觉铺的席子。
衽席、振衽扫席。
卷别 :正文・申集下 部首:衣部
武英殿刻本: 第2667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1113頁,第3字
標點整理本: 第1088頁,第4字
音《唐韻》、《正韻》:汝鴆切;《集韻》:如鴆切,𡘋音妊。《類篇》:衣襟也。揚子《方言》:褸謂之衽。《釋名》:衽,襜也,在傍襜襜如也。《禮・玉藻》:衽當旁。【註】衽,謂裳幅所交裂也。
义又,《禮・曲禮》:請衽何趾。【註】衽,臥席也。《周禮・天官・王府》:掌王之燕衣服、衽席。【註】衽席,單席也。
义又,《禮・檀弓》:棺束,𦄲二,衡三,衽每束一。【疏】小要也,其形兩頭廣,中央小也,既不用釘棺,但先鑿棺邊及兩頭合際處,作坎形,則以小要連之,今因漢時呼衽爲小要也。又,屈原〈離騷〉:跪敷衽以陳辭兮。【註】衽,衣前也。
义又,《博雅》:衽、裀、袾、𧘏,裑也。
音又,《集韻》:忍甚切,音稔 —— 義同。
义又,《類篇》或作𧙨,通作袵。
〔衽〕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下,康熙部首是衣部。
〔衽〕字拼音是rè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衤、壬,五行属金。
〔衽〕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衣,壬声( rén )。本义是衣襟。
〔衽〕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rèn] ⑴ 衣襟:“连~成帷”。敛~。⑵ 衣袖。⑶ 古代睡觉时用的席子
卷别卷八上反切如甚切頁碼第271頁,第6字續丁孫
衣䘳也。从衣壬聲。
卷别卷十六反切而沈反頁碼第695頁,第7行,第2字述
衣衿。從衣壬聲。
卷别卷八上反切如甚切古音第八部頁碼第1558頁,第3字許惟賢第683頁,第2字
衣䘳也。
段注凡朝祭䘮服。衣與裳殊。《深衣》不殊。《䘮服記》曰:衽二尺有五寸。鄭曰:衽所以掩裳際也。上正一尺。燕尾一尺五寸。凡用布三尺五寸。玉裁按。朝祭服同。《玉藻》注所謂或殺而下屬衣。則垂而放之者也。《玉藻》。衽當旁。鄭曰:謂裳幅所交裂也。江氏永曰:以布四幅正裁爲八幅。上下皆廣一尺一寸。各邊削幅一寸。得七尺二寸。旣足要中之數矣。下齊倍於要。又以布二幅斜裁爲四幅。狹頭二寸在上。寛頭二尺在下。各邊削幅一寸。亦得七尺二寸。共得一丈四尺四寸。此四幅連屬於裳之㒳旁。所謂衽當旁也。玉裁按。此注所謂或殺而上屬裳。則縫之以合前後者也。此二者皆謂之衽。凡言衽者,皆謂裳之兩旁。鄭曰:凡衽者或殺而下。或殺而上。是以小要取名焉。小要者,《䘮大記》云君葢用漆三衽三束是也。假借爲衽席。衽席者,今人所謂褥也。語之轉。
从衣。壬聲。
段注如甚切。七部。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533頁,第13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681頁,第5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519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347頁,第5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328頁,第13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186頁,第2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024頁,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4158頁,第2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1752頁,第4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211頁,第17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339頁,第5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2807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8357頁【補遺】第17252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349頁,第1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717頁【崇文】第2865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114頁 |
17 | 古字詁林 | 第七冊,第572頁,第2字 |
18 | 古字釋要 | 第797頁,第11字 |
英语:lapel; hidden lapel of coat
秦 简 睡虎地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衽,通用规范汉字,二级汉字,序号4361,拼音是(rèn),衤部,共9画,形声字,左右结构,五行属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