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

  • 叴的意思



    叴

    拼音:qiu 声调:qiú 怎么读叴朗读
    总笔画:5 画 部首:口 部
    部外笔画:2 画 结构:上下结构
    五笔:VKF 仓颉:KNR
    郑码:QYJ 四角:40601
    统一码:2
    笔顺:[35251] 撇、横折弯钩/横斜钩、竖、横折、横

    基本解释


    〔~~〕傲气逼人的样子,如“(四壁金刚)如有气~~,如叱叱有声。”

    叴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丑集上 部首:口部

    武英殿刻本: 第403頁,第2

    同文書局本: 第173頁,第7

    標點整理本: 第101頁,第6

    唐韻》:巨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渠尤切,𡘋音求。說文》:高氣也。

    又,叴猶,縣名。前漢・地理志》:臨淮郡叴猶縣。正字通》:漢叴猶,今之泗州。

    又,叴由,狄國。戰國策》:智伯欲伐叴由,遺之大鐘,載以廣車,因隨入以兵。【註】《括地志》云:幷州孟縣外城,俗名仇由。史記・樗里子傳》作仇猶,《韓非子》作仇繇,《吕覽》作𠫗繇。正字通》:今太原府孟縣有仇猶城卽此。

    又,三隅矛曰叴。詩・秦風》:叴矛鋈錞〔「叴」,原文作「厹」〕正韻》:《》厹矛,下从厶,與叴不同。監本叴字云三隅矛,誤。〇【按】《廣韻》、《集韻》俱云叴、厹同,《正韻》强分爲二,泥。

    注解

    〔叴〕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口部

    〔叴〕字拼音是qiú,上下结构,可拆字为九、口

    〔叴〕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qiú] ⑴ 〔~~〕傲气逼人的样子,如“(四壁金刚)如有气~~,如叱叱有声。”

    叴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二上反切巨鳩切頁碼43頁,第23

    叴高气也。从口九聲。臨淮有叴猶縣。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三反切虡柔反頁碼131頁,第2行,第2

    叴高气也。從口九聲。臨淮有叴猶縣。

    鍇注臣鍇曰:「《吕氏春秋》有『叴猶國智伯欲伐』者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二上反切巨鳩切古音第三部頁碼236頁,第6許惟賢105頁,第3

    叴高气也。从口。九聲。

    段注巨鳩切。三部。詩叴矛,是此叴字。

    臨淮有叴猶縣。

    段注見《地理志》。按韓子智伯伐仇猶,非此縣地。

    叴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1頁,第3字
    2陳昌治本第124頁,第1字
    3黃侃手批第107頁
    4說文校箋第58頁,第2字
    5說文考正第51頁,第1字
    6說文今釋第178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330頁,第3字
    8說文探原第824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76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33頁,第8字
    11標注說文第57頁,第4字
    12說文注箋第449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2217頁【補遺】第16316頁
    14通訓定聲第977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131頁【崇文】第521頁
    16說文句讀第168頁
    17古字詁林第二冊,第119頁,第2字
    18古字釋要第141頁,第10字

    叴字的翻译


    英语:a three-edged spear

    叴的字源字形


    叴(金文·春秋·春秋) 春秋 金文 春秋

    叴(简·楚〔战国〕·包山) 楚〔战国〕 包山

    叴(简·楚〔战国〕·上博) 楚〔战国〕 上博

    叴(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叴(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叴(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叴(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