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

  • 邿的意思



    邿

    拼音:shi 声调:shī 怎么读邿朗读
    总笔画:8 画 部首:阝 部
    部外笔画:6 画 结构:左右结构
    五笔:FFBH 仓颉:GINL
    郑码:BDY 四角:47327
    统一码:6
    笔顺:[12112452] 横、竖、横、横、竖钩、点、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

    基本解释


    古国名,中国春秋时属鲁,在今山东省济宁市东南。

    山名,在中国山东省平阴县西。

    姓。

    详细解释


    国名。春秋时为鲁国的附庸国。故址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济宁县东南。

    1.周朝诸侯国名,在今山东。

    2.古山名,在今山东。

    3.姓。

    邿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酉集下 部首:邑部

    武英殿刻本: 第3041頁,第9

    同文書局本: 第1270頁,第15

    標點整理本: 第1256頁,第23

    唐韻》:書之切;《集韻》、《正韻》:申之切;《韻會》:商支切,𡘋音詩。說文》:附庸國。春秋・襄十三年》:夏取邿。【註】邿,小國也。任城亢父縣有邿亭。

    又,山名。左傳・襄十八年》:魏絳欒盈以下軍克邿。【註】平隂西有邿山。

    注解

    〔邿〕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下,康熙部首是邑部

    〔邿〕字拼音是shī,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寺、⻏

    〔邿〕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shī] ⑴ 古国名,中国春秋时属鲁,在今山东省济宁市东南。⑵ 山名,在中国山东省平阴县西。⑶ 姓。

    邿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六下反切書之切頁碼211頁,第3

    邿附庸國。在東平亢父邿亭。从邑寺聲。《春秋傳》曰:「取邿。」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二反切申之反頁碼542頁,第1行,第2

    邿附庸國,在東平亢父邿亭。從邑寺聲。《春秋傳》曰:「取邿下。」

    鍇注臣鍇按:杜預:「又,齊地也,平陰城西有邿山。」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六下反切書之切古音第一部頁碼1183頁,第1許惟賢520頁,第2

    邿附庸國。

    段注《王制》曰: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矦曰附庸。鄭云:不合,謂不朝會也。小城曰附庸。附庸者,以國事附於大國。不能以名通也。《春秋》襄十三年夏。取邿。邿者,魯附庸也。

    在東平亢父邿亭。

    段注《前志》曰:東平國亢父詩亭,故詩國。《後志》曰:章帝元和元年。分東平國爲任城國。亢父屬任城國。按《前志》當作詩亭故邿國。許書當作東平亢父詩亭。杜預左注亦當本作詩亭。皆寫者亂之耳。邿詩古今字也。今山東濟寧州東南有故邿城。

    从邑。寺聲。

    段注書之切。一部。

    《春秋傳》曰:取邿。

    邿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416頁,第10字
    2陳昌治本第537頁,第1字
    3黃侃手批第413頁
    4說文校箋第268頁,第16字
    5說文考正第259頁,第1字
    6說文今釋第929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1606頁,第3字
    8說文探原第3461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373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164頁,第26字
    11標注說文第266頁,第6字
    12說文注箋第2148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6691頁【補遺】第16996頁
    14通訓定聲第639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565頁【崇文】第2257頁
    16說文句讀第860頁
    17古字詁林第六冊,第340頁,第1字
    18古字釋要第643頁,第7字

    邿字的翻译


    英语:a state in Shandong province

    德语:Ortsname (S)

    法语:(nom de lieu)​

    邿的字源字形


    邿(金文·春秋·春秋早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早期

    邿(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邿(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邿(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邿(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