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画角间清钟”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画角间清钟”出自唐代曹松的《题甘露寺》,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huà jiǎo jiān qīng zhōng,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

“画角间清钟”全诗

《题甘露寺》

画角间清钟

香门接巨垒,画角间清钟
北固一何峭,西僧多此逢。
天垂无际海,云白久晴峰。
旦暮然灯外,涛头振蛰龙。

标签:旦暮

赏析


《题甘露寺》是唐代诗人曹松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主要描写了甘露寺的景色和氛围。

诗词的中文译文为:

香门接巨垒,画角间清钟。
北固一何峭,西僧多此逢。
天垂无际海,云白久晴峰。
旦暮然灯外,涛头振蛰龙。

诗意和赏析:

《题甘露寺》以美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借以抒发书写者对甘露寺的赞美之情。首先,诗中提到“香门接巨垒”,表明寺庙的规模宏大。然后,描写了画角声,使读者进入到甘露寺的安静境地。紧接着,描述了北固山的险峻,以及西方僧侣频繁造访的现象。这些描写使人感受到甘露寺的宏伟和庄严。

接下来,诗词中提到“天垂无际海,云白久晴峰”,通过独特的自然景观来表达作者的思绪。诗人描绘了天空中无尽的海洋和白云,形容了峰巅上持久的晴朗景象。这种描写使人感受到宏大的天地之间的比例感,并通过大自然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壮美情感。

最后两句描述了清晨和黄昏时的景象,以及涛声震撼大地的场景。“旦暮然灯外,涛头振蛰龙”这句话通过独特的描写手法,使读者感受到了壮阔的海洋声音。此外,这也是对甘露寺寺庙和自然景观之间的和谐共生的表达。通过这样的描写手法,诗人呈现了甘露寺特有的氛围,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总之,《题甘露寺》通过描写甘露寺的庄严氛围和自然景色,展示了唐代社会的崇高壮美和寺庙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诗词中运用独特的描写手法,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并引发读者对自然和人文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思考。

“画角间清钟”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tí gān lù sì
题甘露寺

xiāng mén jiē jù lěi, huà jiǎo jiān qīng zhōng.
香门接巨垒,画角间清钟。
běi gù yī hé qiào, xī sēng duō cǐ féng.
北固一何峭,西僧多此逢。
tiān chuí wú jì hǎi, yún bái jiǔ qíng fēng.
天垂无际海,云白久晴峰。
dàn mù rán dēng wài, tāo tóu zhèn zhé lóng.
旦暮然灯外,涛头振蛰龙。

“画角间清钟”平仄韵脚


拼音:huà jiǎo jiān qīng zhōng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二冬

作者简介


曹松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作者介绍


曹松的生平

  曹松为诗,学贾岛苦吟。“平生五字句,一夕满头丝”(《崇义里言怀》),是其自我写照。工五言律诗,炼字琢句,取境幽深,也有点接近贾岛,但尚未流于怪僻,而自有一种清苦澹宕的风味。“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秋日送方干游上元》)、“废巢侵晓色,荒冢入锄声”(《送进士喻坦之游太原》),正代表他的这种诗风。题材狭窄,不外乎叹老嗟卑,旅思离情,很少接触社会问题,而《己亥岁二首》中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却历来传诵不衰。 晚唐,又是一个乱世。乱世出怪事。怪事之一便是“五老榜”。“五老”之一便是曹松。

  曹松,字梦征。他的籍贯有点混乱,据清《一统志》说是桐城人,更多的地方说他是潜山人。不过在当时,是没有混乱的,因为当时桐、潜同属舒州。他的籍贯也一直说是舒州人。混乱是难免的,桐、潜两地,依山傍水,通婚接嫁,谁能说得清一千多年前的谁谁谁究竟住在哪旮旯?只是近年来争抢名人的事时有发生,笔墨官司打得热火朝天。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桐城名人,就常常被咱的邻县枞阳兄弟们不厌其烦地将其籍贯改换,且一直有些耿耿戚戚地抱怨:“枞阳出人,桐城出名”。唉,谁让那时枞阳属于桐城地界呢。其实争抢名人的事大可不必,是你的老祖宗,你爱他,以他为荣,说他赞他就是。至于他的籍贯,还是以历史记载为准。就如曹松,严格地说,应是“舒州人”(清《一统志》注桐城人,一说潜山人),这样才科学,才历史。像朱光潜等人,是不是应该说,某某某,桐城某地人(现属枞阳)呢。

  扯远了,还说曹梦征。他的生卒年代也和他的出生地一样不甚清晰,《新编唐诗三百首》中就说其“生卒年不详”。据《桐城县志》载,其生卒年大约(注意:是大约)在公元830—903年。这是个战乱迭起,黄巢起义,朱温乱唐,五代十国酝酿成立的历史区间哦。

  乱世是英雄的时代,可不是文士的时代。曹松手难缚鸡,生不逢时,只好在战争的夹缝里到处奔走避祸。“他先到洪都西山避乱,继又奔波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漫长的流浪生涯,激起他对故乡山水无限眷念,不少作品都倾注了羁留异乡所产生的思归之情。”

  一个骑着毛驴的、瘦削的、脸上写着忧患和疲惫的、身着破旧青布蓝衫的唐朝秀才(有点类似吕洞宾),总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巅簸跋涉着,从青年、壮年直到老暮衰年。他且走且停,且停且吟,毛驴背上永远驮着一对书箱。因为他虽然一生都在为生计奔波,但也一生都在读书考试并吟诗作赋。

  他梦想着一朝中试,为官做宦,报效朝廷,兼惠家族。他苦吟着,为战乱中不幸的百姓,无辜的平民。他憎恨着,那些操戈作祸,裂地封侯的乱臣贼子。愤怒出诗人,他的《己亥岁二首》就是明证,其中的“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成名万骨枯。”更是千古绝句。

  他也终于考中了进士,那已是昭宗天复元年(公元901)的事了,也就是说当时他已年逾七旬,真正是考白了头发了。可怪的是,那一榜竟有五位古稀老人,他们是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因之成为佳话,号曰“五老榜”。

  据说唐朝进士名额很少;据说唐朝的考卷不弥封,也就是说考生姓名籍贯是公开的;据说唐朝(尤其是晚唐)的时候考场风气很腐败(考卷不弥封无疑给腐败创造了条件)。因了这些据说,许多真正的才学之士往往名落孙山。曹梦征终于能够考中进士,虽是白首皓髯,也是可喜可贺的。于是他被授任校书郎,后任秘书省正字。可惜的是风烛残年,只做得两年官,便与世长辞了。

  也幸好他死于903年,没看到904年的朱温杀昭帝,也没看到907年的朱温叛唐称帝和随之而来的十王乱天下。

  虽是个白头进士,但曹松毕竟还是登了榜的,想想千百年来,又在多少人考白了头发,却最终带着一声叹息走进坟墓。曹松是不幸中的幸者,他官运不济,到底还有些文运,他的诗歌得到认可,评者认为“风格似贾岛,工于炼字,意境深幽”。他遗有《曹梦征诗集》3卷,《全唐诗》收入其诗140首。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