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待过了清明”出自宋代王炎的《念奴娇(海棠时过江潭)》,诗句共6个字,诗句拼音为:bù dài guò le qīng míng,诗句平仄:仄仄仄平平。
“不待过了清明”全诗:晓来雨过,正海棠枝上,胭脂如滴。
桃杏不堪来此似,信是倾城倾国。
藏韵收香,谁能描貌,阁尽诗人笔。
从教睡去,为留银烛终夕。
不待过了清明,绿阴结子,无处寻春色。
簌簌轻红飞一片,便觉临风_恻。
莫道无情,嫣然一笑,也似曾相识。
惜花无主,自怜身是行客。
《念奴娇(海棠时过江潭)》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王炎。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念奴娇(海棠时过江潭)
晓来雨过,正海棠枝上,胭脂如滴。
桃杏不堪来此似,信是倾城倾国。
藏韵收香,谁能描貌,阁尽诗人笔。
从教睡去,为留银烛终夕。
不待过了清明,绿阴结子,无处寻春色。
簌簌轻红飞一片,便觉临风_恻。
莫道无情,嫣然一笑,也似曾相识。
惜花无主,自怜身是行客。
译文:
思念奴娇(海棠时过江潭)
黎明时分,雨水已过,红海棠花枝上的胭脂似乎还在滴落。
桃花和杏花都不及这里的美景,可见其倾城倾国之态。
花香藏匿其中,任何人都难以描绘其容貌,诗人们尽力描绘了阁楼。
让我沉睡吧,为了让白银烛光陪伴整夜。
不等到清明时节过去,绿阴已生果实,无处觅得春天的颜色。
纷纷扬扬轻红的花瓣飘落一片,使人感到忧伤和惋惜。
不要说它们没有感情,微笑中流露出的嫣然神采,仿佛曾经相识。
可惜花朵无主,我自怜身世如行旅客。
诗意和赏析:
《念奴娇(海棠时过江潭)》是一首描写海棠花的诗词。海棠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之一,代表着傲然挺立、不畏风雨的品质。诗人通过描绘海棠花的美丽和娇艳,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流逝时光的感慨。
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海棠花的美丽,花枝上的胭脂滴落、倾城倾国的景象,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花朵的鲜艳和妩媚。诗人将海棠花与桃花、杏花相比,以突显海棠花的独特之美。
诗中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短暂存在的惜别之情。清明时节过去后,春天的颜色渐渐消失,绿阴已结出果实,花瓣飘落一片,给人以忧伤和惋惜之感。诗人以此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短暂存在的遗憾和无常的感慨。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思考。诗人将自己比作行旅客,表示自己身世无常,无法拥有美好事物。诗人对花朵无主的遗憾和自身命运的无奈感到自怜。整首诗通过对海棠花的描绘和对时光流逝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这首诗词以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将海棠花的美丽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通过对时光流逝和命运无常的反思,给人以深思和感慨。整首诗词既有对美的赞美,也有对生命的思考,具有浓郁的诗意和情感内涵,值得欣赏和品味。
niàn nú jiāo hǎi táng shí guò jiāng tán
念奴娇(海棠时过江潭)
xiǎo lái yǔ guò, zhèng hǎi táng zhī shàng, yān zhī rú dī.
晓来雨过,正海棠枝上,胭脂如滴。
táo xìng bù kān lái cǐ shì, xìn shì qīng chéng qīng guó.
桃杏不堪来此似,信是倾城倾国。
cáng yùn shōu xiāng, shuí néng miáo mào, gé jǐn shī rén bǐ.
藏韵收香,谁能描貌,阁尽诗人笔。
cóng jiào shuì qù, wèi liú yín zhú zhōng xī.
从教睡去,为留银烛终夕。
bù dài guò le qīng míng, lǜ yīn jié zǐ, wú chǔ xún chūn sè.
不待过了清明,绿阴结子,无处寻春色。
sù sù qīng hóng fēi yī piàn, biàn jué lín fēng cè.
簌簌轻红飞一片,便觉临风_恻。
mò dào wú qíng, yān rán yī xiào, yě sì céng xiāng shí.
莫道无情,嫣然一笑,也似曾相识。
xī huā wú zhǔ, zì lián shēn shì xíng kè.
惜花无主,自怜身是行客。
拼音:bù dài guò le qīng míng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二萧 (平韵) 下平八庚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 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全宋词》第 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 录》卷八、九。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年十五学为文,乾道五年进士,调明州司法参军,丁母忧,再调 鄂州崇阳簿,江陵帅张栻檄入幕府, 议论相得。秩满,授潭州教授,以荐 知临湘县。通判临江军,召除太学博士,庆元三年,迁秘书郎。四年, 除著作佐郎,兼实录院检讨官。五年,迁著作郎兼考功郎,兼礼部员外 郎。六年,除军器少监,迁军器监, 主管武夷山冲佑观。起知饶州,改湖州,不畏豪强,有“为天子臣,正天子法”之语,人多传诵。然终以谤罢,再奉祠。所居有双溪,筑亭寄兴,以白乐天自比。嘉定十一年卒, 年八十二。生平与朱熹交厚,往还之作颇多,又与张栻讲论,故其学为 后人所重。
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 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总 题为《双溪类稿》,早已失传,仅存诗 文二十七卷,题为《双溪类稿》,或称 《双溪集》,有明嘉靖十二年王懋元刻本、万历二十四年王孟达刻本、《四库全书》本。《双溪诗馀》一卷, 有《四印斋所刻词》本。所作诗文博 雅精深,具有根柢,议论醇正,引据典确(《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 其诗尤为世人称许,而清人则谓其 “多庸调”(《宋诗钞·双溪诗钞 序》) 、“力庸格窘”(《石洲诗话》卷 四)。其论词贵“婉转妩媚”,鄙薄 “豪壮语”(《双溪诗馀自序》),所作 “质实妍雅”(《善本书室藏书志》卷 四○),“虽不甚工,亦一家眷属”(王国维《跋双溪诗馀》)。《全宋词》第 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全宋诗》卷 二五五九至二五六七录其诗九卷。《全宋文》卷六○九○至六一一二编 其文为二十三卷。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 录》卷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