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过了薰风”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过了薰风”出自宋代陈亮的《贺新郎(同刘元实唐兴正陪叶丞相饮)》,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guò le xūn fēng,诗句平仄:仄平平。

“过了薰风”全诗

《贺新郎(同刘元实唐兴正陪叶丞相饮)》

过了薰风

修竹更深处。
映帘栊、清阴障日,坐来无暑。
水激泠泠如何许。
跳碎危栏玉树。
都不系、人间朝暮。
东阁少年今老矣,况樽中有酒嫌推去。
犹著我,名流语。
大家绿野陪容与。
算等闲、过了薰风,又还商素。
手弄柔条人健否。
犹忆当时雅趣。
恩未报、恐成辜负。
举目江河休感涕,念有君如此何愁虏。
歌未罢,谁来舞。


赏析


诗词:《贺新郎(同刘元实唐兴正陪叶丞相饮)》
作者:陈亮
朝代:宋代

修竹更深处。
映帘栊、清阴障日,
坐来无暑。

水激泠泠如何许。
跳碎危栏玉树。
都不系、人间朝暮。

东阁少年今老矣,
况樽中有酒嫌推去。
犹著我,名流语。

大家绿野陪容与。
算等闲、过了薰风,
又还商素。

手弄柔条人健否。
犹忆当时雅趣。
恩未报、恐成辜负。

举目江河休感涕,
念有君如此何愁虏。
歌未罢,谁来舞。

中文译文:
修竹更深处。
映着帘栊,清阴遮挡阳光,
坐在这里无暑之苦。

水流动清澈如何呢?
跳动着碎裂的玉树栏杆。
都不系,人世间的朝与暮。

东阁的少年如今已经老去,
何况樽中的酒不愿推去。
依然在我心中,名流的言语。

大家共享绿野的容颜。
算是平淡无奇,经过了春风,
又回到了商城的素净。

手上捏弄着柔软的竹条,人们健在吗?
依然记得当时的雅趣。
恩情未报,恐怕成为亏欠。

抬头看着江河,不要感动成泪,
想起有你们如此,何愁敌寇?
歌声未停,谁来舞蹈?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描绘自然景物和友情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首句“修竹更深处”写出了竹林深处的宁静和幽雅之美,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竹林中遮挡阳光的清阴和坐在其中无暑之苦的舒适感受。

第二联写出了水流清澈的情景,用“跳碎危栏玉树”来形容水流的动感和美丽。这两句诗描绘了自然界的宁静和美妙,使读者感受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愉悦。

接下来的几句诗以“东阁少年今老矣”为转折点,突出了时光的流逝和人事的更迭。诗中的“樽中有酒嫌推去”表达出对友谊的珍视和不舍之情,同时也暗示着人生的短暂和变幻无常。

最后几句诗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回忆过去的雅趣,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担忧。最后一句“歌未罢,谁来舞”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暗示着在友情和美好时光中,诗人依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

整首《贺新郎(同刘元实唐兴正陪叶丞相饮)》这首宋代诗词是陈亮所作,以下是对其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修竹更深处。
映帘栊、清阴障日,坐来无暑。
水激泠泠如何许。
跳碎危栏玉树。
都不系、人间朝暮。

东阁少年今老矣,
况樽中有酒嫌推去。
犹著我,名流语。

大家绿野陪容与。
算等闲、过了薰风,又还商素。
手弄柔条人健否。
犹忆当时雅趣。
恩未报、恐成辜负。

举目江河休感涕,
念有君如此何愁虏。
歌未罢,谁来舞。

中文译文:
修竹更深处,
映照帘栊,清阴遮挡阳光,坐在这里无暑之苦。
水流清凉如何比拟,
跳动碎裂的栏杆上的玉树。
都不与世系连,人间的朝与暮。

东阁的少年如今已老去,
何况樽中的酒不愿推开。
依然记得我,名流的言语。

大家伙儿陪伴在绿野间。
算是平淡无奇,经历了春风,又回归朴素。
手中弄着柔软的竹条,人们健在吗?
依然记得当时的雅趣。
恩情未报答,恐怕成为亏欠。

抬眼看着江河,不要感动成泪,
想起有你们如此,何愁敌寇?
歌声未停,谁来舞蹈?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对友情的珍视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友谊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的开篇通过描述修竹深处的景象,表达了竹林中的静谧和雅致,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接着,描绘了映照在帘栊上的清阴,遮挡了夏日的炎热,使人坐在其中感受不到酷暑之苦。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水流清澈的景象,用“跳碎危栏玉树”来形容水流动感和美丽。这些描写展示了自然界宁静和美妙的一面,使读者感受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愉悦之情。

随后,诗人通过描写东阁少年已经老去的转折点,突出了时光的流逝和人事的更迭。诗中的“况樽中有酒嫌推去”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不舍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变幻无常。

最后几句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回忆过去的雅趣,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担忧。最后一句“歌未罢,谁来舞”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

“过了薰风”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hè xīn láng tóng liú yuán shí táng xìng zhèng péi yè chéng xiàng yǐn
贺新郎(同刘元实唐兴正陪叶丞相饮)

xiū zhú gēng shēn chù.
修竹更深处。
yìng lián lóng qīng yīn zhàng rì, zuò lái wú shǔ.
映帘栊、清阴障日,坐来无暑。
shuǐ jī líng líng rú hé xǔ.
水激泠泠如何许。
tiào suì wēi lán yù shù.
跳碎危栏玉树。
dōu bù xì rén jiān zhāo mù.
都不系、人间朝暮。
dōng gé shào nián jīn lǎo yǐ, kuàng zūn zhōng yǒu jiǔ xián tuī qù.
东阁少年今老矣,况樽中有酒嫌推去。
yóu zhe wǒ, míng liú yǔ.
犹著我,名流语。
dà jiā lǜ yě péi róng yǔ.
大家绿野陪容与。
suàn děng xián guò le xūn fēng, yòu hái shāng sù.
算等闲、过了薰风,又还商素。
shǒu nòng róu tiáo rén jiàn fǒu.
手弄柔条人健否。
yóu yì dāng shí yǎ qù.
犹忆当时雅趣。
ēn wèi bào kǒng chéng gū fù.
恩未报、恐成辜负。
jǔ mù jiāng hé xiū gǎn tì, niàn yǒu jūn rú cǐ hé chóu lǔ.
举目江河休感涕,念有君如此何愁虏。
gē wèi bà, shuí lái wǔ.
歌未罢,谁来舞。

“过了薰风”平仄韵脚


拼音:guò le xūn fēng
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一东

作者简介


陈亮陈亮(1143—1194)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婺州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孝宗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绍熙四年光宗策进士第一,状元。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谥号文毅。所作政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有《龙川文集》《龙川词》,宋史有传。

作者介绍


陈亮的人物生平

  绍兴十三年(1143)九月七日[3]  ,陈亮出生于永康龙窟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在他的身叙中说:“陈氏以财豪于乡,旧矣,首五世而子孙散落,往往失其所庇依。”(《陈亮集》卷15《送岩起叔之官序》),陈氏在其祖父代,家境富裕,人丁兴旺。“当时聚会,动则数百人”“其后数年,死生困顿,何所不有”,从此便没落下来,陈亮的曾祖父陈知元在北宋徽宗宣和年间“以武弁赴京守御,从大将刘元庆”死于抗金战斗之中。他的祖父陈益“明敏有胆决”,其父陈次尹刚成年即为全家生活而奔波,陈亮的母亲,14岁便生下了陈亮,对陈亮的哺养教育之责,主要由祖父母承担,他们把复兴陈家的希望寄托在陈亮身上。陈亮说:“皇祖、皇祖妣鞠我而教以学,冀其必有立于斯世,而谓其必能魁多士也……少则名亮以汝能,而字以同父。倦倦恳恳之意”。

  《宋史·陈亮传》说他“生而且有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从青少年开始,就显示了他是一位聪颖精明,才华横溢和志量非凡的人。在18岁时,他就考查了历代古人用兵成败的事迹,写出了《酌古论》3篇,讨论了19位风云人物。当时的婺州郡守周葵看了这部书,对他十分赏识,赞誉为 “他日国士也”,并“请为上客”(同上)。然而,周葵所欣赏的是陈亮博通古今的才华,期望把这位有希望的青年人纳入道德性命之学的轨范中去。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周葵任参知政事,聘陈亮为其幕宾,“朝士百事、必指令揖亮,因得时豪俊尽其议论”。周葵授以《中庸》《大学》曰:“谈此可精性命之学”,但陈亮对此不很感兴趣,他后来说“绍兴辛已,壬午之间,余以报治兵事,为一时明公巨臣之所许,而反授《中庸》《大学》之旨,余不能识也,而复以古文自诡于时,道德性命之学亦渐闻矣。”经过学习,陈亮虽然对道德性命之学有所了解,但他却认为,那种空谈心胜的道德性命之学无补于实际,更不能解决抗金统一事业,所以没有按照周葵为他设计的道路去实行,而是继续研究前人的历史,并且又撰著了《英豪录》和《中兴遗传》两部著作,冀图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出中兴复国的借鉴。

  乾道四年(1168年),陈亮24岁,“首贡于乡,旋入太学”。次年,朝廷与金人媾和,“天下欣然,幸得苏息”,独陈亮敢冒风险,认为不可,他以布衣身分,连上五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中兴五论》。朝廷置之不理,陈亮回乡教书讲学,“学者多归之”。陈亮在青壮年时期,曾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得中。他说:“亮闻古人之于文也,犹其为仕也,仕将以行其道也,文将以载其道也,道不在于我,则虽仕何为” 。他出于一个爱国者的责任感,又于淳熙五年(1178年)连续三次上书,慷慨激昂地批判了自秦桧以来朝廷苟安东南一隅的国策和儒生、学士拱手端坐空言性命的不良风气,感动了孝宗,受其赏识,“欲榜朝堂以励群臣,用种放故事,诏令上殿,将擢用之”,但被陈亮拒绝。这是因为孝宗的宠幸大臣曾觐插手这件事,他想掠美皇恩,抢在孝宗颁发之前见了陈亮,借拢络陈亮以扩展个人势力,此事为陈亮所知,因而 “逾垣而逃”。由于奏疏直言不讳,遭到了当道者的忌恨。回乡之后,就有人向刑部控告了他,刑部侍郎何澹素忌恨陈亮,以“言涉犯上”之罪,逮捕了他,并施以酷刑“笞亮无完肤”。此事孝宗得知,下诏免死,陈亮回乡后,又发生了家僮杀人的事,被仇家控告为陈亮所指使,陈亮之父被囚于州狱,本人被下大理狱。这次蒙难,因丞相王淮和好友辛弃疾等人的营救,又得免死,回家后的三年中,同朱熹展开了“王霸义利之辨”的交锋。

  经过两次下狱,经受严重打击排斥之后,陈亮并未对恢复中原之志有所改变,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亲自到建康(南京)京口(镇江)观察地形,作词《念奴娇·登多景楼》,对建康京口一带有如下描写“一水横陈,连罔三两,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主张不要把长江天险仅仅当做是隔断南疆北界的门户,而要把它作为北伐中原,恢复失地的跳板,长驱直入,不须反顾。并且再次上疏,建议孝宗“由太子监军,驻节建康,以示天下锐意恢复”。这时正遇孝宗决定内禅,奏疏未予上报,此次上书不但未到孝宗皇帝之手,反而因其内容指陈时弊,触怒了许多官僚,“繇是在廷交怒,以为狂怪”,“当路欲置我于死地”。陈亮回乡后,一次参加乡人宴会,有人在杯中放了胡椒末,同座的人回家暴风,他的家人诬告陈下了毒, 陈亮再吃官司,下了大理。其后因少卿郑汝谐在光宗面前求情,才免于死,这次下狱,从表面上看,属于刑事案件,实际在其背后隐藏着政治原因。陈亮出狱后说 “亮滥膺无须之祸,初欲以人残其命,后欲以受赂残其躯,拒狱反端,搜寻竟不得一笔之罪……可谓吹毛求疵之极矣。”

  陈亮竭忧于国事,为国家民族的复兴尽瘁忧梦,多次上书中,向朝廷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虽也曾得到孝宗的赏识,但终未被任用。直到绍熙四年(1193年),陈亮五十一岁时,他参加礼部的进士试,考中了状元。他在中状元后的报恩诗中说:“复仇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发苍”。又在《告祖考文》中说:“亲不能报,报君勿替。七十年间,大责有归,非毕大事,心实耻之”。

  状元及第后,陈亮被授职签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但因长期“忧患困折,精泽内耗,形体外高”,最终于绍熙五年(1194年)病逝,享年五十二岁。后来,吏部侍郎叶适特别请求为陈亮一子授官。

  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叶适撰《陈同甫王道甫(王自中)墓志铭》,以纪念陈亮。

  宋理宗端平(1234年—1236年)初年,追谥“文毅”。

  陈亮死后40年,他的著作被编辑为《龙川集》行世。

陈亮的文学创作

  陈亮力主抗金,曾多次上书孝宗,反对“偏安定命”,痛斥秦桧奸邪,倡言恢复,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他的政论文、史论,如《上孝宗皇帝书》、《中兴五论》、《酌古论》等,提出“任贤使能”、“简法重令”等革新图强言论,无不以功利为依归。其哲学论文,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为永康学派的代表。他提倡“实事实功”,有益于国计民生,并对理学家空谈“尽心知性”,讥讽为“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他还与朱熹多次进行论辩。所作文章,说理透辟,笔力纵横驰骋,气势慷慨激昂,自称"人中之龙,文中之虎",可谓“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甲辰答朱元晦书》)。

  陈亮有词74首。他的爱国词作能结合政治议论,自抒胸臆,曾自言其词作“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水心集》卷二十九《书龙川集后》)。如〔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念奴娇〕《登多景楼》:“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以及〔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等,其爱国愤世之情,慷慨激烈,气势磅礴,与辛弃疾词风相近似。刘熙载《艺概》卷四说"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

  陈亮作词,曾自述:“本之以方言俚语,杂之以街谭巷歌,抟搦义理,劫剥经传,而卒归之曲子之律,可以奉百世豪英一笑。”(《与郑景元提干书》)所作除爱国豪壮之词外,亦有艳丽、闲适、应酬和投赠、祝寿之作,其中如〔水龙吟〕“闹花深处层楼”、〔虞美人〕“东风荡扬轻云缕”等,颇为清幽闲淡,疏宕有致。然而他的应酬、祝寿之词则大都无甚新意,但“不作一妖语、媚语”(毛晋《龙川词跋》)。

  《直斋书录解题》著录《龙川文集》40卷,今不见传本。有明成化刻本30卷,明万历、崇祯刻本,史朝富刻本,均为30卷。通行本有《国学基本丛书》本,《四部备要》排印本。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校点本《陈亮集》。

  《直斋书录解题》著录陈亮《外集》词4卷,今不传,现存《龙川词》,有明《唐宋名贤百家词》、明毛晋汲古阁本。《四库全书》、《续金华丛书》、《四部备要》均用汲古阁本。《全宋词》用毛刻并据明钞校正,又加辑补。

陈亮的人物评价

  叶适:①志复君之雠,大义也;欲挈诸夏、合南北,大虑也;必行其所知,不以得丧壮老二其守,大节也;春秋战国之材,无是也。吾得二人焉,永康陈亮、平阳王自中。……今同甫书具有芒彩烂然,透出纸外,学士争诵,惟恐后则既传而信矣。 ②哦彼黍离,孰知我忧。竭命殚力,其为宗周。

  方孝孺:士大夫厌厌无气,有言责者不敢吐一词,况若同甫一布衣乎!人不以为狂,则以为妄。

  黄百家:永嘉之学,薛、郑俱出自程子。是时陈同甫亮又崛兴于永康,无所承接。然其为学,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嗤黜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亦遂为世所忌,以为此近于功利,俱目之为浙学。

  全祖望:①永嘉以经制言事功,皆推原以为得统于程氏。永康则专言事功而无所承,其学更粗莽抡魁,晚节尤有惭德。②自陈同甫有义利双行、王霸杂用之论,世之为建安之徒者,无不大声排之。吾以为是尚未足以贬同甫。...若同甫,则当其壮时,原不过为大言以动众,苟用之,亦未必有成。迨一掷不中,而嗒焉以丧,遂有不克自持之势。嗟夫!同甫当上书时,敝屣一官,且有逾垣以拒曾觌之勇。而其暮年对策,遂阿光宗嫌忌重华之旨,谓不徒以一月四朝为京邑之美观,何其谬也。盖当其累困之馀,急求一售,遂不惜诡遇而得之。...同甫之失,正坐亟于求舂而不需谷,亟于求涉而不需缆,卒之米固不得,并其船而失之。

  纪昀等:亮与朱子友善,故构陷唐仲友於朱子,朱子不疑。然才气雄毅,有志事功,持论乃与朱子相左。...足见其负气傲睨,虽以朱子之盛名,天下莫不攀附,亦未尝委曲附和矣。今观集(《龙川集》)中所载,大抵议论之文为多。其才辨纵横不可控勒,似天下无足当其意者。使其得志,未必不如赵括、马谡狂躁偾辕。但就其文而论,则所谓开拓万古之心胸,推倒一时之豪杰者,殆非尽妄。与朱子各行其志,而始终爱重其人,知当时必有取也。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