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独且征”出自南北朝阴铿的《和傅郎岁暮还湘洲诗》,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piān zhōu dú qiě zhēng,诗句平仄:平平平仄平。
“扁舟独且征”全诗:苍落岁欲晚。
辛苦客方行。
大江静犹浪。
扁舟独且征。
棠枯绛叶尽。
芦冻白花轻。
戍人寒不望。
沙禽逈未惊。
湘波各深浅。
空轸念归情。
《和傅郎岁暮还湘洲诗》是南北朝时期阴铿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
苍茫的岁月渐渐暗淡,
辛苦的旅途使我疲惫不堪。
大江静却有波浪涌动,
孤独地驾着小舟踏上归途。
红色的棠树枯萎,绛红的叶子全部凋零。
芦苇被冰霜覆盖,白花轻轻飘落。
守卫城池的戍卒寒冷无望,
沙地上的鸟儿仍未惊动。
湘江波浪有深有浅,
空悲地想念着归家的情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阴铿岁暮归途中的心境和情感。诗歌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运用了寥寥数语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孤独、疲惫和思乡之情。
首先,作者描述了岁月苍茫的景象,暗示着时光的流转和离别的沧桑感。接着,他描绘了自己辛苦旅途的艰辛,以及大江静谧而浪潮汹涌的景象,与自身的孤独形成鲜明的对比。小舟载着作者独自踏上归途,使读者感受到他的孤独和远离故乡的无助。
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作者通过描述红色棠树凋零,芦苇被冰覆盖,白花轻轻飘落,传达出寒冷冬天的凄凉和沉寂。这种冷凝的自然景物与作者内心的寂寞和无望相呼应,形成了情绪的共鸣。
最后,作者以湘江为背景,湘江波浪深浅不一,象征着归乡之路的艰难和彷徨。他心怀思乡之情,空悲地念叨着归家的渴望,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归途的期待。
整首诗词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内心情感,展现了作者在岁暮归途中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读者能够共鸣,感受到作者内心的苦闷和无奈,也引发了对于回家的向往和渴望。
hé fù láng suì mù hái xiāng zhōu shī
和傅郎岁暮还湘洲诗
cāng luò suì yù wǎn.
苍落岁欲晚。
xīn kǔ kè fāng xíng.
辛苦客方行。
dà jiāng jìng yóu làng.
大江静犹浪。
piān zhōu dú qiě zhēng.
扁舟独且征。
táng kū jiàng yè jǐn.
棠枯绛叶尽。
lú dòng bái huā qīng.
芦冻白花轻。
shù rén hán bù wàng.
戍人寒不望。
shā qín jiǒng wèi jīng.
沙禽逈未惊。
xiāng bō gè shēn qiǎn.
湘波各深浅。
kōng zhěn niàn guī qíng.
空轸念归情。
拼音:piān zhōu dú qiě zhēng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八庚 (平韵) 下平十蒸
阴铿(约511年-约563年),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南北朝时代梁朝、陈朝著名诗人、文学家,其高祖袭迁居南平(在今湖北荆州地区),其父亲子春仕梁,为都督梁、秦二州刺史。铿幼年好学,能诵诗赋,长大后博涉史传,尤善五言诗,为当时所重,仕梁官湘东王萧绎法曹参军;入陈为始兴王陈伯茂府中录事参军,以文才为陈文帝所赞赏,累迁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约在陈文帝天嘉末年去世。阴铿的艺术风格同何逊相似,后人并称为“阴何”。
梁左卫将军子春之子。幼聪慧,五岁能诵诗赋,日千言。及长,博涉史传,尤善五言诗,为当时所重。释褐梁湘东王法曹参军。天寒,铿尝与宾友宴饮,见行觞者,因回酒炙以授之,众坐皆笑,铿曰:“吾侪终日酣饮,而执爵者不知其味,非人情也。”及侯景之乱,铿尝为贼所擒,或救之获免,铿问其故,乃前所行觞者。天嘉中,为始兴王府中录事参军。世祖尝宴群臣赋诗,徐陵言之于世祖,即日召铿预宴,使赋新成安乐宫,铿授笔便就,世祖甚叹赏之。累迁招远将军、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顷之卒。有集三卷行于世。
阴铿诗歌以写景见长,尤善于描写江上景色,展现了江陵洞庭、武昌一带长江风物。他善于锻炼字句,沈德潜《说诗□语》评其诗“专求佳句,差强人意”,诸如“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晚出新亭》)、“山云遥似带,庭叶近成舟”(《闲居对雨》)、“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五洲夜发》)等,都是在修辞上、声律上颇见用心的佳句。在雕琢字句的同时,他也讲究谋篇,注意到通篇的完整,如《晚泊五洲》:“客行逢日暮,结缆晚洲中。戍楼因□险,村路入江穷。水随云度黑,山带日归红。遥怜一柱观,欲轻千里风。”中间二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已经接近成熟的五言律诗。此外如《晚出新亭》、《游巴陵空寺》、《秋闺怨》、《经丰城剑池》等篇,均可视为唐代律体的滥觞。阴铿的艺术风格同何逊相似,后人并称为“阴何”。杜甫诗云“颇学阴何苦用心”,又云“李侯(白)有佳句,往往似阴铿”,足见他们对唐代诗歌产生了积极影响。
阴铿原有文集3卷。今存《阴常侍集》1卷,有《六朝诗集》本,又名《阴常侍诗集》, 1卷。另有《二酉堂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据《陈书》所载,在某个天寒之日,阴铿与宾友共聚饮宴,宴会间留意到一直负责斟酒的仆人没有喝过酒,但似乎有想喝酒的样子,于是命人把酒炙热并赠予那名仆人,在座的宾客都笑阴铿多事,阴铿却说:“我们每天都酣畅地饮酒,而这个满天都手拿酒杯的人却不知道酒的味道,实在没有道理。”后来侯景之乱爆发,阴铿被贼人所擒,却有人将他救走。阴铿询问那个救自己的人,才知道那人正是以前曾被自己赐酒的仆人。
《世说新语》的〈德行篇〉中,有一段记载:“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已,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故事与《陈书》中阴铿的经历几乎一模一样。余嘉锡便怀疑阴铿的故事,是由后人根据顾荣的事件附会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