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光入榴平”出自唐代卢照邻的《羁憧卜山中》,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hán guāng rù liú píng,诗句平仄:平平仄平平。
“寒光入榴平”全诗:卧壑迷时代,行歌任死生
红颜意气尽,白壁故交轻。
涧户无人迹,山窗听鸟声。
春色缘岩上,寒光入榴平。
雪尽松帷暗,云开石路明
夜伴讥懦宿,朝随驯雉行。
度溪犹忆处,寻洞不知名。
紫书常日阅,丹药几年成。
加钟鸣天鼓,烧香厌地精。
倘遇浮丘鹤。
飘肌凌大清。
《羁憧卜山中》是唐代诗人卢照邻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卧在幽深的山谷中,迷失了时光的方向。
行走歌唱,不论生死,红颜意气已尽,旧友轻薄。
涧户无人经过,山窗聆听鸟鸣。
春色从岩石上绽放,寒光照入榴花平地。
雪已消尽,松帘暗幕,云开石路明晰。
夜晚伴着讥讽和怯懦的宿命,早晨随着像驯养的雉鸟一般行走。
曾度过的溪水仍然记得,寻找洞穴却不知其名。
紫色的书经常阅读,丹药经过几年才完成。
敲钟鸣响于天空,烧香厌倦了地精。
如果遇到飞翔的仙鹤,脱肌凌驾于蓝天之上。
诗意和赏析:
《羁憧卜山中》描绘了诗人在山谷中的流浪生活和内心的思考。诗词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思索和对旧时友谊的怀念。
诗中的"卧壑迷时代"表达了诗人迷失在时光流转中的困惑和迷茫。"行歌任死生"表达了诗人无论生死都愿意行走歌唱,表达了他对自由和意气的追求。"红颜意气尽,白壁故交轻"表达了诗人对红颜的失望和旧友的淡忘。
诗中描绘的山谷景色和自然元素,如"涧户无人迹"、"山窗听鸟声"、"春色缘岩上"、"寒光入榴平"等,营造出幽静、清新的山谷氛围,同时也凸显了诗人与自然的亲近与交融。
诗词中还涉及了诗人的修炼和追求,如"紫书常日阅"、"丹药几年成",表达了诗人对学问和修行的执着和坚持。
整首诗词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描绘山谷的静谧、自然元素的变化和诗人内心的思考,展示了诗人对人生和命运的思索,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自由、坚韧和追求的精神。
jī chōng bo shān zhōng
羁憧卜山中
wò hè mí shí dài, xíng gē rèn sǐ shēng
卧壑迷时代,行歌任死生
hóng yán yì qì jǐn, bái bì gù jiāo qīng.
红颜意气尽,白壁故交轻。
jiàn hù wú rén jī, shān chuāng tīng niǎo shēng.
涧户无人迹,山窗听鸟声。
chūn sè yuán yán shàng, hán guāng rù liú píng.
春色缘岩上,寒光入榴平。
xuě jǐn sōng wéi àn, yún kāi shí lù míng
雪尽松帷暗,云开石路明
yè bàn jī nuò sù, cháo suí xún zhì xíng.
夜伴讥懦宿,朝随驯雉行。
dù xī yóu yì chù, xún dòng bù zhī míng.
度溪犹忆处,寻洞不知名。
zǐ shū cháng rì yuè, dān yào jǐ nián chéng.
紫书常日阅,丹药几年成。
jiā zhōng míng tiān gǔ, shāo xiāng yàn dì jīng.
加钟鸣天鼓,烧香厌地精。
tǎng yù fú qiū hè.
倘遇浮丘鹤。
piāo jī líng dà qīng.
飘肌凌大清。
拼音:hán guāng rù liú píng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八庚
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卢照邻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卢照邻小的时候非常聪明,获得赏识,获得提升,一直到都尉。但他患了“风疾”(可能是小儿麻痹症或痳疯病),因此不得不退职。
孙思邈曾悉心为卢照邻调治风疾,照邻问曰:“高医愈疾,奈何?”思邈答:“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居,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雨霜,张为虹霓,天常数也。人之四支五藏,一觉一寐,吐纳往来,流为荣卫,章为气色,发为音声,人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所同也。”
虽然他还试图做门客,但后来他的病越来越严重,双脚萎缩,一只手也残废了。他买了几十亩地来养老,但终因疾病的痛苦,决定与亲属道别,投颍水自杀。由于卢照邻投江自尽的同一年,他的师父孙思邈逝世,于是也有人认为,卢照邻是为了追随他的师傅而去的。
卢照邻,唐初诗人。字升之,号幽忧子,“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具体生卒年,史无明载。后人只能据其诗作及联系相关事件等,推测其生卒时间:《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载:“约635-约689年,一说约636-695年后”;《唐诗大辞典.修订本》称:“634-686年,一说635-689年”;《唐诗汇评》则记:“约630-约680年后”。都各有说法。
卢照邻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出身望族,幼读诗书,曾师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
654年(唐高宗永徽五年),为邓王李裕府典签(据张鷟《朝野佥载》卷六),甚受器重,李裕曾经对别人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即是将卢照邻视为西汉文学大家司马相如看待。李元裕是唐高宗李渊的第十七子,是当时皇帝李治的叔父,藏书甚丰,卢照邻利用工作之便(注:唐初典签掌书册簿疏,类似于文书工作),得以博览群书,获益不少。
663年(唐高宗龙朔末)初,卢照邻调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另一说,卢照邻任益州新都渭时间为668年(唐高宗乾封三年)。
669年(唐总章二年)底,卢照邻二考秩满去官。
卢照邻离开蜀地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因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入山时间一说是674年(上元元年)秋冬,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后转少室山中之东龙门山,又徙居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凿颍水,环绕住宅,预筑坟墓,偃卧其中。他“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书》本传)。
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及长期病痛的折磨,卢照邻最后自投颍水而死。河南省禹州市无梁镇龙门村尚家村的河溪西岸有卢照邻墓位,尚存高大的墓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