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歌舞不用觑”出自宋代王炎的《吕待制所居八咏》,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ní cháng gē wǔ bù yòng qù,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
“霓裳歌舞不用觑”全诗:我欲登仙换凡骨,飞上云头窥月窟。
羿妻问我何自来,笑指广寒令径入。
归来却见半隐翁,月台如在神仙中。
霓裳歌舞不用觑,把酒长啸生清风。
诗词:《吕待制所居八咏·月台》
朝代:宋代
作者:王炎
译文:
我欲登仙换凡骨,
飞上云头窥月窟。
羿妻问我何自来,
笑指广寒令径入。
归来却见半隐翁,
月台如在神仙中。
霓裳歌舞不用觑,
把酒长啸生清风。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欲登仙儿换去尘世的肉体,飞上云端观赏月亮。诗人被羿的妻子问及来历,他笑着指向广寒令的径路。回来后,他遇到了一个半隐居的老人,月台就像是神仙的所在。美丽的霓裳舞蹈不需要特意去观看,只需拿起酒杯长啸,便能唤起清风。
赏析:
这首诗以诗人王炎的亲身经历为背景,表达了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和追求。诗人有着登仙的愿望,希望能够摆脱尘世的束缚,飞上云端,窥探月亮的奇妙之处。当被羿的妻子询问来历时,诗人以广寒令的径路作为回答,意味着他以仙人的方式来往,与尘世不同。在归来的时候,诗人遇到了一个半隐居的老人,月台则成为了仙境般的存在,给人一种超然的感觉。最后,诗人提到了霓裳舞蹈,暗示了美妙的仙乐和舞蹈在仙境中自然而然地展现,而不需要特意去观赏。诗人举杯长啸,引起了清风的生起,展现了他内心的豪情壮志。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超脱尘世的追求和向往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豪情和对美好境界的向往。通过描写仙境般的月台和自然而然的美妙乐舞,诗人传达了自由、超然和追求卓越的精神,给人以启发和思考。整首诗意境高远,意蕴深厚,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寄托。
lǚ dài zhì suǒ jū bā yǒng
吕待制所居八咏
wǒ yù dēng xiān huàn fán gǔ, fēi shàng yún tóu kuī yuè kū.
我欲登仙换凡骨,飞上云头窥月窟。
yì qī wèn wǒ hé zì lái, xiào zhǐ guǎng hán lìng jìng rù.
羿妻问我何自来,笑指广寒令径入。
guī lái què jiàn bàn yǐn wēng, yuè tái rú zài shén xiān zhōng.
归来却见半隐翁,月台如在神仙中。
ní cháng gē wǔ bù yòng qù, bǎ jiǔ cháng xiào shēng qīng fēng.
霓裳歌舞不用觑,把酒长啸生清风。
拼音:ní cháng gē wǔ bù yòng qù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
韵脚:(仄韵) 去声六御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 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全宋词》第 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 录》卷八、九。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年十五学为文,乾道五年进士,调明州司法参军,丁母忧,再调 鄂州崇阳簿,江陵帅张栻檄入幕府, 议论相得。秩满,授潭州教授,以荐 知临湘县。通判临江军,召除太学博士,庆元三年,迁秘书郎。四年, 除著作佐郎,兼实录院检讨官。五年,迁著作郎兼考功郎,兼礼部员外 郎。六年,除军器少监,迁军器监, 主管武夷山冲佑观。起知饶州,改湖州,不畏豪强,有“为天子臣,正天子法”之语,人多传诵。然终以谤罢,再奉祠。所居有双溪,筑亭寄兴,以白乐天自比。嘉定十一年卒, 年八十二。生平与朱熹交厚,往还之作颇多,又与张栻讲论,故其学为 后人所重。
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 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总 题为《双溪类稿》,早已失传,仅存诗 文二十七卷,题为《双溪类稿》,或称 《双溪集》,有明嘉靖十二年王懋元刻本、万历二十四年王孟达刻本、《四库全书》本。《双溪诗馀》一卷, 有《四印斋所刻词》本。所作诗文博 雅精深,具有根柢,议论醇正,引据典确(《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 其诗尤为世人称许,而清人则谓其 “多庸调”(《宋诗钞·双溪诗钞 序》) 、“力庸格窘”(《石洲诗话》卷 四)。其论词贵“婉转妩媚”,鄙薄 “豪壮语”(《双溪诗馀自序》),所作 “质实妍雅”(《善本书室藏书志》卷 四○),“虽不甚工,亦一家眷属”(王国维《跋双溪诗馀》)。《全宋词》第 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全宋诗》卷 二五五九至二五六七录其诗九卷。《全宋文》卷六○九○至六一一二编 其文为二十三卷。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 录》卷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