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当念仁岂远”的全诗出处及翻译赏析


“当念仁岂远”出自宋代张栻的《生辰谢邵广文惠惠仁者寿赋》,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dāng niàn rén qǐ yuǎn,诗句平仄:平仄平仄仄。

“当念仁岂远”全诗

《生辰谢邵广文惠惠仁者寿赋》

当念仁岂远

左弧念当辰,藐此卧岁晚。
重云不予荫,敢望滋九畹。
南邻有良朋,繁质快瓴建。
进道方骎骎,吐辞看衮衮。
妙语极吹嘘,至理属关键。
嗟予澹泊好,学植自穮蔉。
岂能益涓埃,感子意缱绻。
昭然隐微中,当念仁岂远
起知妙乾体,实理践坤简。
大易乃在我,亘古当一本。
期君得真传,永以息邪遁。


赏析


《生辰谢邵广文惠惠仁者寿赋》是宋代张栻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左弧念当辰,藐此卧岁晚。
重云不予荫,敢望滋九畹。
南邻有良朋,繁质快瓴建。
进道方骎骎,吐辞看衮衮。
妙语极吹嘘,至理属关键。
嗟予澹泊好,学植自穮蔉。
岂能益涓埃,感子意缱绻。
昭然隐微中,当念仁岂远。
起知妙乾体,实理践坤简。
大易乃在我,亘古当一本。
期君得真传,永以息邪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张栻为感谢邵广文的恩德而创作的贺寿赋。诗人以自身的生辰为契机,表达了自己对邵广文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并借此赞美了邵广文的品德和学识。

诗的开头,诗人想到自己的生辰,觉得时光匆匆,岁月已经晚了。他羡慕云彩不能给他遮荫,却敢于期望自己能在广阔的九畹之地茁壮成长。

接着,诗人提到他的南邻有一位良朋友,他的品质高尚而且聪明才智出众,对学问有所建树。他的进取精神像一匹奔腾的骏马,他的言辞气势洋溢。他的言语妙趣横生,理论高深,关键之处见解独到。

诗人对自己的生活态度表示满足,他喜欢安静的生活,自学成才,不愿沉迷于尘世纷扰。他认为自己虽然微不足道,却能感受到邵广文对他的深情厚意,这种情感纯真而深沉。

最后,诗人表示邵广文这种仁德的品质是显而易见的,他应该时刻怀念和追求仁义之道。他呼唤邵广文要发扬天下万物的至理,实践坤道的简约原则。《易经》是众多典籍中最重要的一本,它承载着千古传承的智慧。诗人希望邵广文能够获得这些真传,永远远离邪恶之道。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邵广文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同时也对仁义道德的追求和传承进行了赞美。通过对邵广文的赞颂,诗人传达了自己对高尚品德和深厚学识的向往,以及对仁义智慧的追求和崇尚。整首诗词意境清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展示了宋代文人的风范。

“当念仁岂远”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shēng chén xiè shào guǎng wén huì huì rén zhě shòu fù
生辰谢邵广文惠惠仁者寿赋

zuǒ hú niàn dāng chén, miǎo cǐ wò suì wǎn.
左弧念当辰,藐此卧岁晚。
zhòng yún bù yǔ yīn, gǎn wàng zī jiǔ wǎn.
重云不予荫,敢望滋九畹。
nán lín yǒu liáng péng, fán zhì kuài líng jiàn.
南邻有良朋,繁质快瓴建。
jìn dào fāng qīn qīn, tǔ cí kàn gǔn gǔn.
进道方骎骎,吐辞看衮衮。
miào yǔ jí chuī xū, zhì lǐ shǔ guān jiàn.
妙语极吹嘘,至理属关键。
jiē yǔ dàn bó hǎo, xué zhí zì biāo gǔn.
嗟予澹泊好,学植自穮蔉。
qǐ néng yì juān āi, gǎn zi yì qiǎn quǎn.
岂能益涓埃,感子意缱绻。
zhāo rán yǐn wēi zhōng, dāng niàn rén qǐ yuǎn.
昭然隐微中,当念仁岂远。
qǐ zhī miào gān tǐ, shí lǐ jiàn kūn jiǎn.
起知妙乾体,实理践坤简。
dà yì nǎi zài wǒ, gèn gǔ dāng yī běn.
大易乃在我,亘古当一本。
qī jūn dé zhēn chuán, yǒng yǐ xī xié dùn.
期君得真传,永以息邪遁。

“当念仁岂远”平仄韵脚


拼音:dāng niàn rén qǐ yuǎn
平仄:平仄平仄仄
韵脚:(仄韵) 上声十三阮  (仄韵) 去声十四愿

作者简介


张栻张栻是南宋中兴名相张浚之子。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官至右文殿修撰。著有《南轩集》。

作者介绍


张栻的后代

  张栻后裔繁多,现湖南涟源(原安化县)白杨、冲头、马头、大范等张姓大多为张栻之第七世孙张万全之子伯瑛、叔瑛、季瑛(张汝诚)、琨瑛、玉瑛、仲瑛、孟瑛、金瑛之后。每年在农历6月30日季瑛公生辰日,此支张姓后裔均会在白杨进行祭祖活动。

  另一支世系为张栻(南轩先生)——张焯——张明义——张翔——张庚——张忠志——张万四(字登龙,又字秀成)——张梦松——张国辅——张文遂——张良臣。今有张良臣之子必文、必庆、必达、必遇、必胜、必禄、必全、必贤、必才、必亮、必明、必照、必兴等十三人之后裔,现广泛分布于湖南之邵阳、洞口山门、衡阳、娄底、湘潭、四川之德阳、广汉新华、中江兴隆、什邡、绵竹仁圣宫、三台新鲁镇、资中大有乡、威远、泸州以及重庆、贵州等地区,此支后裔时常在清明时节致祭宁乡、绵竹之祖墓。

张栻的介绍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县)人。中兴名相张浚之子。幼承家学,既长,从师南岳衡山五峰先生胡宏,潜心理学。曾以古圣贤自期,作《希颜录》以见志。胡宏一见,知其大器,称赞道:“圣门有人,吾道幸矣!”孝宗乾道元年(1165),受湖南安抚使刘珙之聘,主管岳麓书院教事,在此苦心经营三年,使书院闻名遐迩,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后历知抚州、严州、吏部员外侍郎、起居郎侍立官兼侍讲,再历知袁州、江陵,淳熙七年(1180)迁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祐观。其学自成一派,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著作经朱熹审定的有《南轩文集》四十四卷刊行于世,还有《论语解》十卷、《孟子说》七卷,后人合刊为《张南轩公全集》。尝作石鼓书院《武侯祠记》、《风雩亭赋》,并亲书韩愈《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诗,刻碑嵌于合江亭壁。卒谥宣,葬于湖南宁乡沩山(又名官山,为衡山之麓,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朱熹志其墓(《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理宗淳祐初年(1241)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张栻的教育思想

办学指导
  在办学指导思想方面,主张以“成就人材,以传道济民”为方针。他在《岳麓书院记》中指出:“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决科利禄计乎?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材,以传道而济斯民也”。这既是张为岳麓书院制定的办学方针,又是他最根本的教育思想。自隋唐立科举取士制度以后,学校便成了科举的附庸,办学也就是为了科举取士。两宋官学的弊端正表现在士子们“争驰功利之末”,以“异端空虚之说”为是,而以“事天保民之心”为非。张的上述主张便是针对这种弊端而提出来的。其一,他明确提出办学不是为了科举,不能“为决科利禄计”;其二,提出“亦岂使子习为言语之辞之工”,意即反对学校以缀辑文辞为教,而应注重学生的操行培养;其三,提出办学的根本目的是“传道济民”,学校要为社会培养经国济世的人才。

教学程序
  在教学程序方面,主张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张在《邵州复旧学记》中精炼地对教学程序进行了概括。即:对学生首先灌输“小学”、“六艺”的教育,通过“洒扫应对”之类的日常锻炼,履行弟子职责,“习乎六艺之节”,参与各种儒家祭祀和实践活动;再加以“弦歌诵读”,使学生学习达到高级阶段;然后再研修深造,进入《大学》所指的格物致知阶段。这套教学程序实际上已大大超出了知识教育的范围,而把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也囊括进去了。重视学生的品德培养是张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方面,强调以儒家经典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张为岳麓书院亲自编写了教材《孟子说》,他在其序中说:“学者潜心孔孟,必求门而入,愚以为莫先于明义利之辨”。在中国封建社会,培养人才有赖于儒学,儒学的振兴则依赖于人才的培养,二者互为依托,缺一不可。张把官场腐败归咎于儒术不兴,所以他一方面批评“今日大患,不悦儒学”,另一方面大倡孔孟之道,训导诸生“先于明义利之辨”。

具体方法
  在教学具体方法方面,主张循序渐进、学思并进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张认为学习必须循序渐进,即所谓“学者之于道,其为有渐,其进有序。”他又说《中庸》论诚之道,其目的有五:学、问、思、辨、行,而五者皆贵于弗措。“弗措”就是要循序渐进,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张主张“学恩并进”,而不能偏废任何一方。他说:“然徒学而不能思,则无所发明,罔然而已。思者,研究其理之所以然也;然思而不务学,则无可据之地,危殆不安也,二者不可两进也。学而思则德益崇,思而学则业益广。盖其所学,乃其思之所形,而其所思,即其学之所存也。用功若此,内外进矣。”这种“学思并进”的思想显然与陆九渊的“只思不学”是绝然相反的。张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张虽极力推崇儒术,但不主张囫囵吞枣、盲目追从。他说:“所谓观书,虚心平气以徐观义理之在。如其可取,虽庸人之言有所不废;如其可疑,虽或传以圣贤之言,亦须更加审择。”

知与行的关系
  在知与行的关系方面,主张“知行并发”。张栻认为知和行二者的结合是教学必须贯彻的重要原则和方法。他在《论语解·序》中指出:“始则据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行有始终,必自始以及终。”“盖致知以达其行,而行精其知”,知行属于同一个认识过程,二者相即不离,行必须以知为指导,而知有损行而深化,知可促进行,行亦可促进知。张的这种知行观显然要比朱熹的“知先后行”论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高明得多,同时也成为明清之际王夫之进一步提出“行先知后”的唯物主义知行观的理论先导。张的知行观反映在教学上是主张学为了实用,他最反对“循名亡实之病”,批评那种“汲汲求所谓知,而于躬行则忽焉”的学风。

张栻的影响

  在张栻的影响下,湖湘弟子把重视“经济之学”作为“践履”的重要标准。他在岳麓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弟子,成为湖湘学派的中坚力量。李肖聃《湘学略》说:“南轩进学于岳麓,传道于二江(静江和江陵),湘蜀门徒之盛,一时无两”。《宋元学案》中介绍南轩门人及再传弟子,成器者达数十人。其中有“开禧北伐”功臣吴猎、赵方,官至吏部侍郎的“忠鲠之臣”彭龟年,组织抗金、“锐志当世”的游九言、游九功兄弟,善于理财,整顿“交子”(纸币)卓有成效的陈琦,“光于世学”的理学家张忠恕等。他们都是张主教岳麓时的学生,被称之为“岳麓巨子”,他们真正践履了张拭的“传道济民”的理想,其学术和政治活动使湖湖学派更加流光溢彩。

  黄宗羲曾评价张栻的思想是“见识高,践履又实。”正是这种思想,对后世学风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明清到近代,长沙及整个湖南地区在湖湘学派教育背景下,产生了一代又一代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这是一个令人惊叹而又深思的历史现象。

张栻的评价

  张栻理学上承二程,推崇周敦颐《太极图说》,以“太极”为万物本原,主张格物致知,知行互发。在知行关系上他认为“始则据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行有始终,必自始以及终。”“盖致知以达其行,而行精其知”(《论语解·序》)。曾创建善化(今长沙)城南书院,主持岳麓书院,并先后在宁乡道山、衡山南轩、湘潭碧泉等书院聚徒讲学,声名极一时之盛。其弟子胡大时、彭龟年、吴猎、游九功、游九言,皆为湖湘学派之巨子。政治上誓不与秦桧为伍,力主抗金,学术上虽承二程,但有别于程朱而又异于陆学。

  朱熹称其“学之所就,足以名于一世”,并述他受其深刻影响说:“余窃自悼其不敏,若穷人之无归。闻张钦夫(即张栻)得衡山胡氏学,则往而从问焉。钦夫告予以闻,余亦未之省也,退而沉思,殆忘寝食”。《宋元学案》作者黄宗羲称理学中“湖湘学最盛”。教育方面写有大量学记,提出办学的主张,说“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岂特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 道而济斯民也”。评价张栻的思想:“见识高,践履又实。”(《宋元学案·南轩学案》)。反对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主张以儒家的政治伦理去教育和培养修齐治平的人才。在教育方法上亦提出“为之则有其序,教之则有方。故先使之从事于小学,习乎六艺之节,讲乎为弟子之礼,而躬乎洒扫应对进退之事,周旋乎俎豆羽仑之间,优游于弦歌诵读之际”。认为学习必须循序渐进,“使学者知夫儒学之真,求之有道,进之有序,以免于异端之归”。反对学习上的好高骛远,在学与思的问题上,主张“学思并进”,在其主教岳麓书院期间,以此躬行实践,影响甚著。陈亮则曰:“乾道间东莱吕伯恭(吕祖谦),新安朱元晦(朱熹)及荆州(张栻)鼎立,为一代学者宗师。”(《陈亮集》卷21)。全祖望则云:“宣公身后,湖湘弟子有从止斋、岷隐游者,如彭忠肃公之节概,二游、文清、庄简公之德器,以至胡盘谷辈,岳麓之巨子也。再传而得漫塘(刘宰)、实斋(王遂),谁谓张氏之学弱于朱子乎!”(《湘学略·岳麓学略第五》)。朱熹尝言:“己之学乃铢积寸累而成,如敬夫,则于大本卓然先有见者也。”(《宋史·道学第三》)。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24 www.suishouch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随手查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20230276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