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峰不可寻”出自唐代皇甫冉的《赴无锡寄别灵一净虚二上人云门所居(刘长卿、郎士元)》,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qiān fēng bù kě xún,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
“千峰不可寻”全诗:高僧本姓竺,开士旧名林。
一入春山里,千峰不可寻。
新年芳草遍,终日白云深。
欲徇微官去,悬知讶此心。
《赴无锡寄别灵一净虚二上人云门所居(刘长卿、郎士元)》是唐代皇甫冉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赴无锡拜别云门寺的灵一净虚上人的心情。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高僧本姓竺,开士旧名林。
一入春山里,千峰不可寻。
新年芳草遍,终日白云深。
欲徇微官去,悬知讶此心。
诗意:
诗人皇甫冉写信给无锡云门寺的灵一净虚上人告别,表达了自己走入春山后,无法再找到千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云门寺的景色和皈依佛门的渴望,同时也感叹自己从政的志向和现实的冲突。
赏析:
这首诗以灵一净虚上人的名义写给云门寺的,表达了皇甫冉对佛法的追求和对高僧的憧憬。诗中的“高僧本姓竺,开士旧名林。”描写了灵一净虚上人的佛号和原姓,显示了他的尊贵地位。其次,“一入春山里,千峰不可寻。”描述了诗人进入春山后,无法再找到之前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向往。接下来,“新年芳草遍,终日白云深。”表达了春天的景色美好、充满生机,并且云雾缭绕,增强了整体的神秘感。最后两句“欲徇微官去,悬知讶此心。”表现了作者内心对从事政治的向往,但又在现实中感到矛盾和挣扎,无法舍弃对佛法和修行的追求。整首诗以清丽的描写和内心矛盾的抒发,展现了唐代文人对美景、对佛法的追求和内心挣扎。
fù wú xī jì bié líng yī jìng xū èr shàng rén yún mén suǒ jū liú zhǎng qīng láng shì yuán
赴无锡寄别灵一净虚二上人云门所居(刘长卿、郎士元)
gāo sēng běn xìng zhú, kāi shì jiù míng lín.
高僧本姓竺,开士旧名林。
yī rù chūn shān lǐ, qiān fēng bù kě xún.
一入春山里,千峰不可寻。
xīn nián fāng cǎo biàn, zhōng rì bái yún shēn.
新年芳草遍,终日白云深。
yù xùn wēi guān qù, xuán zhī yà cǐ xīn.
欲徇微官去,悬知讶此心。
拼音:qiān fēng bù kě xún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十二侵
皇甫冉,字茂政。约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出生,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润州(今镇江)丹阳人,著名诗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
皇甫冉才华横溢,佳作颇多,留给后人的有《皇甫冉诗集》3卷、《全唐诗》收其诗2卷,补遗7首,共241首。诗歌多写离乱漂泊、宦游隐逸、山水风光。诗风清逸俊秀,深得高仲武赞赏。《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卷,事见《新唐书·传文艺》、《唐诗纪事》卷二七、《唐才子传》卷三。
安史之乱后,唐朝统治由盛而衰。处在此时此境,他所赋诗文,反映了安史之乱的社会状况。皇甫冉寓居义兴,对义兴的山山水水情有独钟,题咏颇多。有《荆溪夜湍》、《洞灵观》、《三月三日同义兴李明府泛舟》等著名诗作。如《荆溪夜湍》云:“惊湍流不极,夜渡识云岑。长带溪沙浅,时因山雨深。方同七里路,更逐五湖心。揭厉朝将夕,潺谖古望今。花源若许到,虽远亦相寻。”《洞灵观》云:“孤烟灵洞远,积雪暮山寒。松柏凌高殿,莓苔封古坛。客来清夜久,仙去白云残。明月开金篆,焚香人木兰。”《三月三日同义兴李明府泛舟》云:“江南烟景复如何,闻道新亭便可过。处处艺兰春浦绿,萋萋藉草远山多。壶觞须就陶彭泽,风俗犹传晋永和。更使轻桡随转去,微风落日水无波”。